我的家乡口镇
我的家乡口镇
魏佑湖
千古文脉悠悠,谱写着齐风鲁礼的古韵新篇。
生态宜业宜居,呵护着文明和谐的绿色家园。
鲁中流金热土,涌动着投资创富的崛起力量。
这,就是蓬勃发展的古老而年轻的口镇。
——题记
我的家乡口镇,是一座千年古镇。是我生命之所,我生于斯、长于斯、归于斯;是我生活之所,我食于斯、饮于斯、歇于斯;是我精神之所,我喜于斯、乐于斯、哀于斯;是我的根,离开她,我就像断线的风筝。是我身体的住处,更是我心灵的归宿。
口镇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镇。说她古老,是因为她是一座千年古镇,据赵氏墓碑和出土的秦砖汉瓦考证,她始建于周朝;说她年轻,是因为一座现代化的高端产业集聚、人居环境优越、人文特色鲜明的花园式生态新城拔地而起。
口镇地处鲁中腹地,齐鲁文化在这里汇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尚。特别是崇文尚德、重工厚商、革故鼎新。锻造了一鼓作气、敢打必胜的坚强意志;顾全大局、担当奉献的坦荡胸怀;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让我们追溯她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她过去和未来……
口镇是莱芜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古镇,原名为吐丝口镇。此地地势险要,古为齐鲁通道,后为通往济南、博山交会点,是莱芜进山出山的隘口,俗称口子、口子街。明嘉靖时称吐子口,清嘉丰年间筑石寨,民国初称口子镇。早在2700年前的周朝口镇就开始植桑养蚕,从事丝绸贸易。因盛产蚕丝,是鲁中蚕丝集散中心。有诗为证:“一望平畴似锦成,青山高下缘云明。折腰何事宜人意,惟见桑麻喜自生。” 经历了农耕时代和桑蚕文明的孕育和洗礼,口镇成为齐鲁文化发祥与繁衍的重要衔接点。在每一个时代的变迁中,它的屹立成为镌刻在文化纵轴上的不朽印迹。厚重的地域历史文化,让口镇作为丝绸之路起始地逐步发展为传承兴盛的商业文明重地。民国《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外地游客登吐子口观音阁,时为莱芜教喻的黄元忠有《吐子口观音阁》诗赞曰:“百年踪迹半江东,远胜无如此地雄。千里丹青开碧落,万山迥合走苍龙。村庄处处登秋获,鸡黍家家俱野供。剩有登临高兴在,不妨鹿迹牛马中。” 这首诗即是对文昌阁雄伟的表白,也是对口镇物阜人丰、繁华兴旺的礼赞,更是对口镇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最好实证。
口镇寺庙、古树、古道胡同随处可见。山口龙庙,李家镇龙泉寺,进士胡同就是最优秀代表。陈甘雨著的《嘉靖莱芜县志》就记载了李家镇龙泉寺。境内历史遗迹众多。孔子观礼处、龙字碑、蔡家镇唐经幢都有着美丽灵动的故事。据《礼记·檀弓下》载:“延陵季子适齐,于其返也,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孔子得知前往观礼,由于季札以周礼葬子,符合父葬子的礼制,得到了孔子的赞扬。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莱芜知县傅国璧为纪念孔子,在垂杨村立“孔子观礼处”碑。并为弘扬儒家文化,建立了“垂杨书院”。又名“观礼书院”,从此儒学开始在境内盛行。“观礼书院”位于口镇垂杨村,此地环境优雅,东有庙,西邻乌江泉、季札长子墓、孔子观礼处,南接东西大道,书院外有垂杨柳数株。垂杨书院的建立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加速的口镇文化教育的发展。自明清以来,莱芜共考中进士三十一名,仅口镇街就有七名。并出现了东街村一门三进士的书香世家,而所居街巷也被称为进士胡同。西街村的韩门二进士同样读书成名,而光耀后世。文化重镇与兴办书院名人留迹有扯不断的联系,书院遗风在今天得以弘扬。
蔡家镇唐经幢建于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是我国较早的经幢。为当时的宋州宁陵县县令贾思玄所造。经幢形制古朴优美,莲花宝座的十六片花瓣造型生动、均匀饱满,八角的如意头飞檐简约、别致,八棱柱顶阳刻浮雕的四尊金刚,雕工精美,线条流畅,体现了唐代较高的工艺水平,有较高的雕刻艺术价值;幢身阴刻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刀法刚劲凌厉,是唐代书法的优秀代表,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蔡家镇经幢作为唐朝时期遗留的物质遗存,所承载的信息为我国佛教和方志研究,特别是为唐朝时期鲁中地区佛教发展传播地域、社会发展演变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口镇受地理位置、交通枢纽、工商业发达的影响,四面八方的客商云集口镇,经商兴业,开厂办实业,形成了口镇的四条商业街。随着商业街的形成,在街两侧及各街街首建起了各色各样的古建筑,成为名符其实的古镇。口镇美食名吃应有尽有。闻名遐迩的莱芜香肠就出自口镇,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是响当当的“百年老字号。
口镇自古商业发达,是鲁中重要商品集散地。明代以来,口镇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各类商号、门店百余家。清末民初口镇商业达到历史的巅峰时期,商业为莱芜之最。复兴商号是西街村人开办的最大的一个商号,创始人申荣光,时为莱芜县第二区区长、财政局局长。“复兴”拥有酒店、油坊、铁器铺、药房、酱园、钱庄等商业,生意兴隆。丰裕钱庄是牛泉镇鹁鸪楼村人刘永仁(刘仲莹之父)创办,位于西街村复兴楼斜对过,面街店铺3间,青砖砌成,门窗为青砖发喧,现保存完好。刘仲莹是莱芜县委第一创始人,父亲在口镇开设钱庄,成为口镇红色地下联络点,给口镇带来了革命的火种,为口镇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口镇人文荟萃,鸿儒辈出,是传统儒学中兴与发展之地。古往今来曾涌现出无数名人贤达,从春秋孔子讲礼到历代英才辈出,无不展示口镇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安定一方的元帅刘瑀,镇朔将军魏杲,开明士绅宁子彬,开国将领魏佑铸。明清时期口镇走出了七位进士:有魏氏一门三进士(魏似韩、魏锡祚、魏照藜),有潘绍烈、韩珏、韩绵禧、赐进士王镶。历代先贤重教崇文,革故鼎新,长盛不衰。可谓贤哲云集,名家辈出,巨著煌煌,建树丰硕。除垂杨书院外,还有芙蓉书院、米山书院。芙蓉书院位于口镇西街村,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韩阶平所创建。韩氏是莱芜的望族,先世多以科第显贵,捐资修学,备受当时县令纪淦赞誉。 山口“米上书院”创建于清朝道光前期,原址位于嬴汶河西岸,河北村之南的未山脚下。该书院的创办人魏锡万,是清朝道光年间的贡生,此公一生致力于教育,远近闻名。“米山书院”以教学严谨著称于莱芜,史料记载:该院“不惜厚幣(高价)追求(聘请)名师”教学在书院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众多。从米山书院走出的著名诗人吕剑,是莱芜现代三贤之一。
莱芜冶炼业发达,有着3000多年的冶炼史,是古代重要的冶炼中心,口镇更是莱芜的冶炼重镇。吕祖洞铜矿遗址的发现,使得口镇冶铁可考证到商周时期开采。大冶一带有铁矿,自隋代开始,一直到明初,冶铁业发达,宋代时称石门冶,是当时莱芜监所辖“三坑十八冶”之一,因规模宏大,有城镇气象,因此称为“铁冶城”,现存大冶冶铸遗址。除以上两处重要遗址外,还有双山铁矿、大冶锡矿、小冶烘范窑3处冶炼遗址。大冶冶铸遗址,宋代称石门冶,位于口镇大冶村北的大冶水库淹没区,因形如门状,故名石门。据《莱芜矿冶文集》载:石门冶因规模很大,非常繁华,形成了城市面貌,故名铁冶城。大冶村的庙碑上有此记载,碑上有“铁冶城”字样。大冶冶炼约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宣德年间,是莱芜的重要冶炼遗址。吕祖洞铜矿,因明代初期在此建吕祖庙而得名,位于口镇北江水村西的玉皇顶山,又名绿矿洞。洞内生满绿锈,矿品位7,是较好的铜矿。小冶木炭烘范窑为莱芜市硕果仅存的木炭烘范窑,尚存烘范炉两个,学术价值极高,现莱芜市文物办库房内的陶鼎范即是此处所出。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口镇是红色革命圣地,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见证了辉煌的革命征程。清咸丰三年(1853),下水河秀才于曰恭,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先起兵大舟山,以崇山峻岭作掩护,与清兵对抗。民国四年(1915),为反对当局横征暴敛,四乡农民手执棍棒、草把聚集口镇,砸毁县令官轿,捣毁各种店铺,引起当局和社会的极大震动,俗称“草把子事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江水村魏春舫,林马村耿传彬,北街出的韩裕超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陶南村郑觉民,被日军逮捕,劝降不成被杀害。冶庄彭秀英,被地主还乡团逮捕,为了保守共产党的秘密,受尽严刑拷打与百般侮辱,仍坚贞不屈,誓死如归,慷慨就义。涌现出了松节英魂四巾帼:李承英、彭秀英、景如英、魏玉英。在解放战争中,著名的莱芜战役主战场就发生在口镇。1947年2月20日—23日,口镇人民在吐丝口对国民党的歼灭战中,当向导、探敌情、抬担架、救伤员,配合华东人民解放军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激战三昼夜歼灭国民党部队五万多人,击落飞机一架,生俘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州。这一运动战役,作为经典战例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史册。
口镇,以其发达的交通和繁荣的商贸,而成为境内的文化古镇,更以莱芜战役的主战场而成为历史名镇。口镇镌刻着太多的风雨沧桑和世事变迁,具有勤劳务实、崇文重商的地域传统,从汉代冶铁重镇到今日的工业化新城,承载着从古到今口镇人的智慧结晶。形成了“以技安身、以信立命、以文会友、以德兴业”的独特商业文化特质。
今天,口镇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建设生态莱城、决胜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精神支持和思想保障。正是党建工作蕴含着的力量、昭示的希望、创造的奇迹、承载的梦想,凝聚了口镇的人、铺就了口镇的路、升华了口镇的魂。“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这样。没有人的精神的有力支撑,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这种精神就是顺应历史、勇担重任、敢于付出的牺牲精神,就是砥砺情操、执政为民、心系家国的担当精神,就是不忘初心、恪守信仰、追梦前行的奋斗精神。当战争的硝烟随风而去,当曾经的荣耀已不足以让口镇的人们沉湎其中,现在口镇人用实干告慰先辈、续写光荣、无愧时代、启迪子孙。以改善民生,服务百姓为奋斗目标,始终贯穿人民血脉,成为宝贵精神财富。将明姑山,金牛山,玲珑石,吉山林场,谷堆山,给城市的发展留下一片绿色。当您信步茂密的丛林中,听鸟语喃喃,嗅松香阵阵,一定会有“鸟似有情依客语,鹿知无害向人亲”山林野趣所陶醉,在纯净的森林风光里沐浴人们疲惫的身心,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1958年修建的以蓄水为主的大冶水库,现如今已成为集休闲、娱乐、饮食一条龙的旅游好去处;每当夜晚来临盏盏花灯在宽敞错落有致的沿库公路点燃,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东面的秃妮子山为口镇的风水起源之山,守候着口镇的东大门,太阳一出一股紫气从东方普照,给古老的口镇平添了无限生机。
真正热爱生活,爱大自然的人,不会让绿色缺席生活;真正生活灵动的人,也离不开水波涟漪的氤氲,龙马河生态公园就是这样的地方。龙马河是工业区打造的高标准的水上公园。龙马河生态公园规划建设面积256公顷、水面105公顷、全长4.5公里,位于新城龙马河两岸。漫步龙马河公园,优美的幽雅水上公园,吸引着城里城外的人纷纷驻足。龙马河生态公园是莱芜水上门户景观和集休闲观赏、科普教育、文化健身、生态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郊野森林公园,它恰如江南水乡,似波澜不惊的优雅与恬淡。从空中鸟瞰,龙马河生态公园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北部新城之中。每当夜幕降临,千盏霓虹映衬着河光水色,斑斓色彩、美仑美奂,恰似夜晚中璀璨的明珠。放眼望去,宽阔的水面映衬着幸福门的倒影,就像一面波光粼粼的大镜子,微风吹过泛起阵阵涟漪。曲径通幽、水波涟漪、疏影横斜的立体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栈道、亭榭、岛屿、绿水自然相融,阳光草坡、骑行天下、烟波飘渺交相辉映,一座彰显会呼吸、绿色、生态、亲水、人文理念的生态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乐园。发挥独具特色的滨水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具有具有高度舒适感和吸引力的高层次人才宜居福地。
守正创新,奋进新时代。口镇已经把建设经济强区、美丽口镇的历史担当呈现给了世人。 在一派赏心悦目的人文画卷背后,口镇人在与自然对话中,在现实与未来的思考中,走过的这一条符合实际、顺应时代、引领未来、彪炳于齐鲁大地的铿锵足迹。面临新的时代,新的机遇同样具有时刻思考和正确抉择。乡村振兴看口镇,口镇正在建设“富、美、通”的新型城市。打造自然风光、乡村美食、时尚精品、地域特色、药善健疗等主题酒店。形成集“行、住、吃、游、购、娱”六大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目的地。建成鲁中特色文化基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莱芜休闲运动中心,建设“一带、四区、十景”。一带:城市滨水生态景观带;四区:文化展示区、水上娱乐区、滨水活动区、生态休闲区;打造吐丝口古镇、垂杨书院、欢动世界、创智环湾、云水别岸、庆赞山河、阳光草皮、温泉水城、舞动新城、骑行天下十景,成为鲁中极具特色和吸引力的休闲运动滨河公园。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特色亮点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对生态田园、自然保育区、历史文物古迹等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如今,在锦绣乡村的振兴中,让口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作者简介】魏佑湖: 莱芜文化英才。中国作家交流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明湖诗社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理事,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北京东方腾飞文化有限公司文学顾问,凤城高中《凤鸣文学》文学顾问,教育部新课标无障碍经典读专家,济南文史馆馆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作品在三十余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近百万字,曾荣获“全国散文评选”一等奖,“吴伯萧全国散文”大赛理论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刊》优秀报告文学奖。有百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获省以上奖。著有文集《鱼跃莺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文心菏境》、《杖藜行歌》,报告文学集《细碎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