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市我的家③ 安了家、守护家 河庄街道让流动党员留下来管起来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泠瑶 陈婕 通讯员 漏晓萍 许宏聪 陈杭锴
编者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60年来,“枫桥经验”与时俱进,绘就平安幸福和谐新画卷。在浙江制造大区钱塘,“网格议事日”,让“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日趋成为具备杭州辨识度的基层治理品牌。
为此,浙报集团潮新闻联合钱塘区委组织部和各街道推出《我的城市我的家——我是钱塘“守护者”》蹲点日记,记者亲历社区基层治理的点点滴滴。第三站来到了钱塘区河庄街道。
钱塘江南岸的风吹过,带来丝丝凉意。夏末的傍晚,树荫浓郁的广场上,人们在散步谈笑。
夏季暴雨多,气温高,村里安全隐患也增多了。在杭州钱塘区河庄街道,有一群红马甲穿梭于出租屋和厂房,一边做消防巡查,一边上门宣传,将安全知识传播到家家户户。
“我们是老乡,是工友,也都是新杭州人,由我们来宣传,村民们都听得进,也能产生共鸣。”说这话的红马甲名叫王念恒,老家在黑龙江,现在是当地一家企业的安全员,也是河庄街道同一村流动党支部书记。
河庄街道位于钱塘区核心地带,工厂多、企业多,流动人口远超户籍人口。如何尽可能发动大家共治共享的热情?
河庄街道有一套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论。眼下,来自五湖四海、几经漂泊的外地党员们,已经在这里落地生根,建立小家,积极参与网格议事,守护大家,成长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党员们在日常安全巡查中
救援抢险、安全巡查、找回走失老人……
村里有群“能人”是流动党员
“在河北涿州,我坐着冲锋舟,进入洪灾区刁窝镇,抢救受困人群。当时,水没过两层楼,水流很急,船只差点被冲走……”最近,在每个月一次的同一村流动党员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上,晁立声情并茂地讲着自己的经历。
晁立是陕西人,定居杭州钱塘区,他是一个小老板,也是钱塘区九九五八应急救援队队员。
8月初,因为河北暴雨洪水,他从杭州出发,随救援队奔赴涿州,自带干粮、泡面和救援装备。几天几夜的救援中,船小马力弱,人被山洪推着走,晁立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终救援队共转移了200多位群众,发送物资30万吨。
“虽然在那里几乎没怎么睡觉,回来之后好几天才缓过来。但当地老百姓对我们真的很好,给我们送吃的送热水,走的时候还专门来送行,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叫善良团结、众志成城。”回忆当时的场景,讲到动情处,晁立眼眶有些泛红,在场的党员们被他的事迹感动,纷纷竖起大拇指,“党员有大爱!”“向英雄学习!”
这一晚,小小的驿站里,流淌着温暖与感动。
在同一村的村民们看来,不止晁立,同一村流动党支部,可以说汇集了一大批“能人”。他们是退伍军人,是企业安全员,懂救援,有应急专业知识,热心肠,浑身充满正能量。即便不在救灾现场,在同一村里,流动党员一样“活跃”着,共同参与第二故乡的发展建设。
“在党旗下流动,在流动中生辉。”说这话的是同一村流动党支部书记王念恒。他的老家在黑龙江,从部队退伍后,辗转去过深圳、江苏,跑过货车,搞过销售,直到和家人来到杭州定居。
平时,只要有志愿活动,王念恒抢着报名,从疫情防控,防汛抗台,到安全巡查,甚至老人走失,他都义无反顾,积极加入。
今年夏天杭州连续暴雨,他和晁立等人参与路面抽水40多次,许多个夜晚,他几乎未合眼,全身衣服湿透,直到路面积水全退、清扫干净,才肯回家。
2022年8月,在村内痴呆老人走失时,王念恒冒着风雨、不畏辛苦,在24小时内将老人找回。他也被评为河庄街道十大最美人物,彰显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品格。
变“流动”为“留下”
“漂泊”的党员们有了家
不久前,千里救援,英雄归来。不过,在晁立和王念恒看来,“如果没有流动党支部,我们自身的专业能力,也没有地方发挥,党支部为我们提供了平台。”
村里怎么会有流动党支部?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同一村的情况讲起。
同一村位于钱塘区,人口2700余人,是典型的工业园区所在村,厂房遍地,出租房众多。这也意味着外来务工人员很多,居住人口密集。
同一村党总支副书记许栋梁介绍,过去,流动党员脱离组织生活,是一个普遍问题。村里外来人口八千多,流动党员也不在少数,是不是可以变“流动”为“留下”,让其在感受组织关心关怀的同时,以己之长参与到当地建设中?
“到同一村之前,有好些年没正经参加过组织生活了。”王念恒记得很清楚,2021年6月,同一村发出邀请,希望流动党员们一起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同时,同一村开展全面排查,发现流动党员17名。紧接着,同一村流动党员服务驿站成立了。
同一村主动谋划、率先行动,从此,在外漂泊的流动党员有了家,更有了归属感。
今年1月,服务驿站升级成流动党支部,共纳管流动党员22名,他们之中有两个人在经营店铺,其余均为企业职工。
最近,在同一村街头,出现了一个名为“星动驿站”的彩绘集装箱,开着敞亮的玻璃窗,甚至在村民们的朋友圈中刷了屏,大家都很意外,原本的核酸检测点竟能华丽变身,有了新用处。
有水、空调,有报刊书籍,这个温馨小屋成了流动党员的家,也是服务学习的“主阵地”。每月一次主题党日,流动党员聚在这里,交流学习、服务百姓。
“流动党员大多是外来务工者,白天要工作,抽不开身,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生活,组织生活一般都设在晚上。”许栋梁是个有心人,他告诉记者,同一村还设立了夜学学堂,除了上党课,还教学应急救援、安全知识,大家都很乐意参加。
值得一提的是,平日里,流动党员穿梭在大街小巷,为“大家”解忧排难,而当他们的“小家”有难处时,党支部也成了坚强后盾。
2022年6月,王念恒想要创业,村党组织帮助其找到店面并成为了一名个体工商经营户。疫情时经营不理想,村党组织又第一时间帮忙咨询在招工的企业,为他寻找就业岗位,不久后,王念恒顺利入职当地一家企业,成了一名安全员。
在许栋梁看来,党组织是一座桥梁。“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力所能及地帮忙。比如找工作、申请营业执照、小孩子要上学,他们不知道求助谁,我们从中帮忙联系沟通。”许栋梁说。
流动党员归队,开展“十个一”举措
社会找到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河庄街道有流动党员近900名,其中近800人属于跨省流动。曾几何时,外地的流动党员归属感不强,组织生活参与率低,积极性主动性也不高。
如今,“星动驿站”、“夜学学堂”已在河庄街道遍地开花。走在这里,会发现处处有党员活跃的身影。
经过几年的探索,这些创新举措,已经成了河庄街道的日常。比如,将流动党员编入“1+3+N”网格治理体系,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加入志愿服务队、学习平台、组织生活会,让流动党员“有家”也“有为”。
“在流动党员管理上,我们走出了一条富有实效的‘河庄路径’,可以总结为‘十个一’。”河庄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括增设一批报到点位;搭建一个学习平台;组织一堂集体党课;办好一些实事好事;开好一场组织生活会;打卡一条研学线路;设置一批服务岗位;落实一次网格包联;开展一次云上对接;展示一批党员风采……
这“十个一”,其实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与行动。背后,是河庄打造的一套创新经验:通过精细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吸纳流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加强理论学习,凝聚起向心力。
以情动人,有家有为,双向奔赴。
在河庄街道,流动党员已经成为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其中不乏很多津津乐道的故事。
每周五的上午,是建设村的网格议事日。这一天,流动党员林小平来到了第二网格的议事阵地----益建亭内,向网格长反映河庄西路已造好却一直未开通的问题。他提出,自己在建设村也待了5年有余了,时常与周边村民聊天拉家常,近期收到的关于河庄西路未开通的意见较多,导致大家去往南阳也好、从杭州回建设村也好,都要绕行一段路。收到他的诉求后,网格长反馈给了建设村两委,由村出面与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通过走现场、晓情况、听意见“三步法”,最终助推这一问题得以解决。
来自河南淮滨县的退休老党员郑海龙,目前在江东村一企业管理传达室,同时他也是江东村网格议事活动的“常客”。“7组的路灯晚上没亮”、“6租的公厕漏水了”、“江东东直路桥头上下班高峰堵车”……作为兼职网格员,郑海龙将自己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村委。在他的行动下,网格更好地收集了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关切问题,为民服务零距离。
流动党员陈建生发挥专业特长,在创办村民素质提升学校——“同心学堂”中,担任校长一职,至2023年8月,同心学堂已经举办了14次课程,向村民传播了交通安全、环境卫生、消防安全、乡风文明等知识。他还主动担任讲师为村民、流动党员讲党课。
眼下,亚运会即将在杭州召开,流动党员们又一次站在了前头,参与亚运保障志愿活动。河庄街道各村社设立党员志愿岗、先锋岗,引导流动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宣传安全知识、参与环境整治,加强日常巡检。
步履不停,在新的赶考路上,河庄经验还在继续书写。
蹲点手记:
基层治理的大智慧,往往体现在一些民生小事上。
在外来人口众多的地方,往往流动党员多、流动性强、结构复杂。长期以来,对流动党员的组织和教育,一直是基层治理一道难题;但反过来说,流动党员数量大,组织灵活,又是一股很强的基层力量。
在河庄街道,我们看到了基层智慧在闪闪发亮。河庄街道主动出击,把一帮优秀流动党员聚起来,为他们“筑巢安家”,排忧解难。当他们融入了家,就愿意参加党组织生活,参与社会治理,为老百姓服务,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
外来人口总担心被边缘化,但在河庄街道,从流动党员自信的笑容和奔忙的身影中,我们能得看出,他们是这里的主人。
监制 吴雅茗 谢晔 策划 刘健 记者 何泠瑶 陈婕 通讯员 漏晓萍 许宏聪 陈杭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