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这座建于北宋年间的“江南第一桥”,成功入围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10月7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通知指出,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762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50处),现予公布。
其中,吴江区垂虹断桥“榜上有名”
抢先来了解一下新晋“国保”单位的魅力所在。
垂虹桥
垂虹桥
垂虹桥位于松陵东门外,旧时素以“江南第一长桥”名闻遐迩。垂虹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最初为石墩木桥。元代泰定二年,由县令张显祖改建为62孔连拱石桥,桥中间有三个大桥孔,可供船只通行。
垂虹桥建成后,苏杭驿道也因此通畅起来。从此之后,吴江地区商贾云集,文人墨客也常往来于此。
历史上百余位名人都留下了名诗佳画,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盛赞垂虹桥“颇夸九州物,壮丽此无敌”,宋著名书法家米芾途径吴江时留下了“ 垂虹秋色满江南”的墨迹,明代沈周和文嘉所绘之垂虹亭图,更是精湛地描绘了垂虹桥的壮丽景色。
垂虹桥历经明清两朝近十次修建,桥孔增至72孔,最长时全长有500多米,成为苏南第一长桥。不过,由于年久失修,1967年5月2日夜晚,垂虹桥突然塌陷,两边分别留下10孔和7孔断桥。
成为断桥的垂虹桥,失去了通行功能,在它的东侧建起了,一座可供人车通行的大桥,桥孔跟垂虹桥有些相似。
图为2004年12月吴江垂虹遗址恢复建设中
图为2005年08年吴江垂虹遗址恢复建设中
如今,这里已经以垂虹桥遗迹为中心,建成了一座市民公园。历经千年风雨的垂虹桥,也见证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垂虹桥建于北宋年间,它的建造与古代吴江的地理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吴江就是一个水乡泽国,县城松陵位于古吴淞江之滨,镇南即为烟波浩渺的太湖。吴淞江在松陵东南接纳太湖水东流入海。吴淞江,古名松江,松陵江,是古代太湖下游三大干流之一,唐以前南起浪打穿(今菀坪)北至瓜泾港,都是吴淞江上源。正如旧志所称:“吴江以南,一望无际,皆太湖之委,松江之始也。”唐宋以前,这里江面宽阔,水深流急,风高浪大。
在吴江后梁开平3年建县后的第139年,朝代也由南北朝更替到繁荣统一的北宋王朝。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即吴中名人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后的第三年,吴江知县李问和县尉王庭坚募钱百万兴建长桥,砖木混合结构。桥成以后,舟楫免于风波之险,徒担者晨往暮归,皆为坦道,因而得名“利往桥”,俗称“长桥”。
由于木桥易腐,加之常遇兵燹,长桥屡遭毁坏,因此垂虹桥自建成后,几乎每年都要维修,桥孔也时增时减,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竟多达99孔。到了泰定二年(1325年),吴江州判官张显祖以石易木,下开72孔,到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吴江监州那海又重修垂虹桥,并亲书隶体“垂虹”两大字悬匾于亭。此后世皆称垂虹桥而不称利往桥。
垂虹桥临波涛万顷的太湖,波光桥影,远山近芦,苍茫如画,被誉为三吴绝景。改为连拱石桥后,“环如半月,长若垂虹”,“三起三伏,蜿蜒似龙”,其壮丽秀美,更是独步江南。周围有三高祠、华严寺等景观,更增加了垂虹桥的人文内涵。
因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地处运河与太湖的交汇点,经运河可达嘉兴、杭州,过垂虹、出南厍、入太湖可至湖州,是南来北往水路交通的必经之所,垂虹桥建成以后,便成了文人雅士们的游览胜地,历代文人途经垂虹桥无不吟诗作画,赞叹不绝,垂虹桥也随之名闻天下。北宋大书法家、诗人米芾誉为:“垂虹秋色满东南”。北宋又一名相王安石则以“颇夸九州物,壮丽此无敌”来赞美垂虹桥,南宋著名文学家姜夔途经垂虹桥时,寄景抒情写下“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的佳句,感怀江南的无边秀色与万般万情。苏轼、杨万里等宋代名家都以登临垂虹桥、面对万顷太湖、远眺洞庭诸山,品尝鲈脍为乐事。
考察咏颂垂虹桥的诗文尤以宋元为多,明清逐渐减少,垂虹桥兴盛衰落与吴江的地理环境的变化默契相关。明清以后,东太湖淤浅迅速,吴淞江正源北移至瓜泾口,垂虹桥处已不再是太湖东泄的主要通道,桥孔逐渐被泥沙所堵塞,流水不畅,长桥南北逐渐淤涨成田。城市闾井变迁,淤滩封占障塞,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夏,官民又积资重修此桥,但此时桥孔之数仅存44孔了,不过它一头连接东门城墙,一头直通郊野,仍然颇为壮观。
解放后垂虹桥尚可见37孔。1957年,曾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未作认真保护。由于长年失修,1967年5月2日,垂虹桥先是倒塌一孔,又过一夜,基余桥孔都接连倒塌,久负盛名的垂虹桥存在了920年后,几乎荡然无存,不复当年的盛景。
垂虹桥历经宋、元、明、清,至1967年塌废,前后存在了920年。论其结构与今苏州宝带桥相似,然而桥身之长,孔数之多,修葺之频繁,在中外建桥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正如当代桥梁设计大师茅以升所言:“吴江垂虹桥与河北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同为我国古代有名的桥梁。”
1995年7月,政府决定兴建垂虹遗址公园,对西端现存的8孔半桥孔进行保护。2003年启动垂虹景区建设工程,依傍垂虹桥遗址而建并以此命名。在施工过程中,东端又有9孔桥拱在拂去了历史尘埃后重见天日,以断桥遗址为核心的整个景区经过近两年多的建设和2500万元的资金投入,新建华严塔与计成园、大量的绿化景观、景观小品创意雕塑等,已成为松陵城区一道靓丽新景。
虽然由于地理及水文环境的变迁,已无可能再现“江南第一长桥”的盛景,但景区的建成也算是为千年吴江及近千年的垂虹桥留下一段留念与感叹。
往事越千年,自隋朝大运河开凿以来,唐宋的统一,特别是南宋定都杭州,南北沟通,江南逐步繁荣开放,苏杭一带以它的稻米、丝绸、茶叶以及富有才华的青年才俊、水性秀美的姑娘成为最吸引人的中心,“江南”——成为众多文人墨客心仪向往的人间天堂。垂虹桥正巧应世而生。虽然吴江建县在垂虹桥之前,但自垂虹桥建成之后,就以其壮丽的风景和极富江南特致的风情,特立于世人面前,使人尤知垂虹而不识吴江。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过吴江时即作:“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擅长作画的米芾用律诗而非画笔来描绘垂虹盛景,也许在他眼里,他的画布太小太拙,画不出一幅水天一色、湖光桥影的吴江秋色图。
垂虹桥畔还有三高祠,里面祀奉着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位吴地历史的著名高士。“三高”都是隐逸之士,品行高洁,超脱俗世。而与垂虹盛景的苍茫空旷、高远超脱的气质暗合,形成一种整体的“文化符码”,使人一到此处便身轻志洁。苏轼有《题吴江三贤画像》诗云:
谁将射御教吴儿,长笑申公为夏姬。却遣姑苏有麋鹿,更怜夫子得西施。
浮世功劳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
千首文章二顷田,囊中未有一钱看。却因养得能言鸭,惊破王孙金弹丸。
在众多被垂虹美景倾倒的文人之中,苏轼是与吴江最有缘的,宋熙宁七年(1074)九月,苏东坡由杭州转官山东高密(诸城),特意经湖州去向已经告老回乡的张志和辞别。湖州知州事李常和苏轼等在张志和的霅溪西岸碧澜堂相聚吟唱,兴未尽,又从湖州泛舟至松江垂虹亭依依饯别。在松江(即松陵),苏轼等还访问了寓居那里的李无悔,为他的醉眠亭赋诗。世称这次聚会活动为“前六客会”,张志和作《定风波·六客词》纪其事,并作《杂歌谣辞·渔父歌》曰:“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被誉为“当时之绝唱”。
还有一位多情的词人,在婉约词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姜夔,也在垂虹桥下领略了江南的温柔与缠绵。公元1191年的冬天,时年诗人36岁,年盛力强。诗人拜访归隐苏州石湖的范成大,在石湖小住了几天,新作了《暗香》、《疏影》两曲,唯歌妓小红演绎出来最清婉美妙,姜夔十分欣赏,范成大便将小红赠予姜夔。带着歌妓小红,一路歌谣、兴致勃勃,经过垂虹桥。试想一下,小船里四目相对,浅吟低唱,眉目传情,暗语生香,船外垂虹倒影,烟波落日,诗人此时此刻怎不陶醉,留下一曲《过垂虹》:“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写不尽江南的百媚千娇,唱不完垂虹的风情万种。
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诗“插天带东势嵯峨,截断吴江一幅罗。江北江南连地脉,人来人往渡天河。龙腰撑云渔舟去,鳌背高驰驷马过。桥上青山桥下水,世人曾见几风波。”气势磅礴,则展现垂虹桥的壮丽雄伟的一面。
垂虹桥还用作故事题材进入小说。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三十四篇《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发生的故事则以垂虹桥为主。故事讲述南宋书生李元在垂虹桥旁游罢“三高祠”后,李元在数名小孩儿手下救下小朱蛇放了生。原来,小朱蛇是吴淞江水神安流王之子。为表谢意龙王命小女“称心”跟随李元回去,助他成名,李元因此考中进士,称心留诗而别。
小说话本未免虚构,而清代文人朱彝尊在《高阳台》一词里面记载的故事。词的小序曰:“吴江叶元礼,少日过垂虹桥,有女子在楼上,见而慕之,竟至病死。气方绝,适元礼复过其门,女之母以女临终之言告叶,叶入哭,女目始瞑。友人为作传,余记以词。” 这首词题名“记恨”。词云:“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这首词和这个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一时轰动江南。
垂虹桥自建成起,历朝历代咏颂的诗文极多。虽然垂虹盛景已然不再,但文人墨客的诗文旧画,仍能使我们领略一番垂虹桥彼时的风采,题诗留话,流传咏唱。据了解,有文字收录的关于垂虹桥的历代诗文超过300首,吴江仅此一处。“千人相看、各不相同”,正是这众多的理解与感悟,构成了垂虹桥以及吴江在整个江南大背景下的整体意象与丰富内涵。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首西晋文学家、吴江人张翰的《秋风歌》是现存咏唱吴江鲈鱼最早的诗歌。
《晋书·张翰传》中记述: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时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张翰在洛阳任大司马东曹掾,厌倦了风波险恶的江湖,官也不做了,竟然“命驾而归”:“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他借口思恋故乡莼鲈,辞去归家。从此,在中国博大的文山字海中多了一个成语——“莼鲈之思”。吴江鲈鱼,成为了农业社会中千里思家的符号和超脱羁绊的梦境。
谈到垂虹桥,绝不可不谈鲈鱼。吴江鲈鱼,后多称“松江鲈鱼”,历史上赞美鲈鱼的诗词举不胜举。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被收录入小学课本。另一位苏州名人范成大是这样描述了松江鲈鱼之美的,“西风吹上四鳃鲈,雷松酥腻千丝缕。”张志和《松江》:“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合太湖。”陆游吟咏鲈鱼的诗句更多:“空怅望,鲈美菰香,秋风又起。”“酒甘泉滑鲈鱼肥”,“空帐望,鲈美菰香,秋风又起。”
特别是垂虹桥建成以后,便成了文人雅士们的游览胜地,试想一下,登临垂虹长桥,品味松江鲈鱼,观阅太湖苍茫,感怀世事仓桑。美景佳肴,相得益彰,使历朝历代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明清时,西风一起,京城派官到松江收购鲈鱼,四鳃鲈鱼名誉天下。《三国演义》中有一章写“左慈戏曹操”的有趣文字,说的是曹操设宴,叹息宴席上缺少“鲈鱼羹”。左慈说:“这不难,我可以从厅前水池里钓出鲈鱼来。”曹操听了说:“我池内原有鲈鱼,不足为奇。”左慈说:“我钓的是松江四鳃鲈鱼,不同他处鲈鱼。”于是抛下鱼钩,随手钓出10余条,请大家观看,果见鲈鱼有四鳃,相互称奇。烹后上席,鲜美无比。金庸先生在其武侠小说《神雕英雄传》中也提到了“松江四腮鲈鱼”,可见同是江南人的金庸先生对松江鲈鱼也是情有独钟。
被赋予了如此深情与寄念的松江鲈鱼自是不负众望,以其肉质细嫩,味极鲜美,有“江南第一名鱼”之誉。与太湖银鱼、黄河鲤鱼、长江鲥鱼同为我国四大名鱼,名扬天下,妙传海内。
在考察现有吴江出产的众多鱼类中,估计只有“塘鲤鱼”与鲈鱼有点形似。苏东坡在他的名著《后赤壁赋》述及鲈鱼的形状体征:“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塘鲤鱼同样巨口细鳞,肉质鲜美,甚至塘鲤鱼有种另外的名称叫“鲈鲤鱼”。但如今的“塘鲤鱼”绝非历史上的“松江鲈鱼”,佐证有三,塘鲤鱼不是四腮。食用季节不同,俗语称,“三月三,塘鲤鱼上滩”,而松江鲈鱼食用则在秋风起时。塘鲤鱼是淡水鱼,而松江鲈鱼是海水鱼,生活在近海,每个春季开始,冬末春初,大鱼到海口产卵以后,随即死去,幼鱼孵出,在春夏之交纷纷上溯到黄浦江上游各支流,秋天长成。
四鳃的鲈鱼,当初到底是出在上海的松江,还是吴江的松陵,如今好像成了一宗公案。其实问题很简单,西晋张翰的《秋风歌》早已说明,鲈鱼产自吴江,此吴江非县名,而是吴淞江,又称松江。唐宋以前,吴江为黄浦江的正源,太湖的主要泻洪通道。而如今上海松江仍与黄浦江有水路相通,自然仍有捕获。
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沧海桑田,垂虹桥两侧淤涨成田,盛景不再,美食亦不再。
一般的人文建筑或毁于兵火,或毁于年老失修,像垂虹桥的衰落却源于地理环境的变迁也不多见,虽逢盛世,心有余而条件不足,恢复如初已无可能。
在吴江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与典型形象的垂虹桥,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后,只留下一座断桥供人惦记想念,让后人希嘘不己。
另外,吴江区还拥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
同里镇退思园、耕乐堂、
江陵街道思本桥、
黎里镇柳亚子旧居、
盛泽镇先蚕祠、
七都镇东庙桥、
震泽镇慈云寺塔、师俭堂。
(图片来源:吴江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