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全程

君魂一缕绕琳山--追记台州市人大代表、白水洋镇双港办事处驻村干部王凤君(下)

Aidan 0

字号:

[

打印]

君魂一缕绕琳山——追记台州市人大代表、白水洋镇双港办事处驻村干部王凤君(下)

老百姓说,她是事事亲力亲为的“拼命三娘”

12月8日,晨起大雾,一路驱车来到西洋庄村时,已云开雾散,露出了十几日阴雨天里难得的冬日暖阳。

当得知记者是来采访王凤君生前的事迹时,村干部们赶来了,村老年协会的老人们赶来了,一个个普通的村民们也赶来了……他们都是自发前来,围坐在记者身边,你一言我一语,都在诉说着王凤君为村里做过的实事。

村民朱宏千说,王凤君来村里的第一天,就给村民们留了个雷厉风行的好印象。

那是2013年年初,西洋庄村村民得知来了个新的驻村干部,今天要在村里召开大会,和村民们见个面熟悉熟悉。一开始,大家都不以为然:“村里这个样子,谁来还不是一样,能解决什么大问题?”“听说她在别的村当驻村干部当得不错,所以换到我们村来的。去看看到底是什么人吧。”

村民朱冬娥说,第一次见到王凤君,就是这样一副笑眯眯的样子,手里提着一个公文包,很亲切,很平易近人。而此后两年多时间里,每次见她,依旧是这样笑眯眯的,见人先打招呼,村里没有人不喜欢她,有什么事情都愿意跟她说道说道。没想到,如今,却再也见不到了。

新来的驻村干部给村民们留了个好的第一印象,村民们一下子就把话匣子打开了,大家纷纷开始说起村里的情况:“大姐,你看界岭水库的引水渠经过我们村里,当时造水渠的时候把泥土挖出来现在都堆放在路上,晴天被风吹得到处都是沙土,雨天又变得很烂污,你看看有什么办法给处理掉?”

王凤君一边听,一边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她对村民说:“这个事情,我尽快给你们解决。”说完就风风火火地走了。村民们议论纷纷:“她咋解决?她能有办法?”“说说的吧,说不定拖个十天半个月的,又不了了之了。”议论完之后,大家摇摇头四下散开了。

第二天一早,村民们还在地里干活,一辆推土机轰隆隆开到了村里。只见王凤君跟在推土机后面,大声叫着:“那个堆土的地方在哪?带我们去!”村民们惊呆了,有反应快的人连忙领着车过去。不到半个小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路上堆放的泥土全部被清理完成。后来大家才知道,昨天王凤君在村里开会结束后,马上就赶到镇里,联系了城关执法大队的人,出动了推土车,今天一早就过来把泥土清运完毕。

这个雷厉风行的举动,给村民们的心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大家纷纷对这位新的驻村干部刮目相看:“这办事态度,从来没见过啊,这个人不简单呐!”“我们村就需要有这样的驻村干部!”“这个王大姐人真好啊!”

前塘村村委会副主任林显明清楚地记得,每年台风来临时,王凤君都是那个冲在第一的人。从部署防台工作开始,王凤君就与村干部们一起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对住在危房里的群众进行劝离。往往走了一遍,王凤君还觉得不够,要重新再走一遍,反复确认群众已经转移到安全地点。“老大姐就是这样的人,不自己亲眼看到、亲自走到,她就是不放心。有时候我给她打电话,让她放心,我们村干部已经做好防御准备了,她还是不行,天已经黑了,风雨已经大了,她还是穿着雨衣拿着应急灯赶到村里,等她把所有人家里走遍了,都已经到半夜了。”林显明说。

2014年第16号台风“凤凰”在我省象山县沿海登陆,对我市造成了较大影响。在风雨交加之下,王凤君又是冲锋在前,在一线抗台。村里60多岁的独身老人叶和贵不愿意离开自己居住的老屋,王凤君亲自开车来到他家门口,给他撑起雨具,把他接到村里的避灾中心。看着他安顿好才离开。王凤君回家后想来想去不放心,打电话给村干部,让村干部去看看叶和贵还有什么需要。谁知,村干部过去一看,叶和贵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了避灾中心,又回到了自己老屋。得知消息的王凤君心里万分着急,她不顾风大雨急,再次赶回村里,她来到叶和贵家里,苦口婆心地劝着:“大爷,现在台风那么大,家里没人照顾你,不安全呐。你还是听我们的,去村里住着,那边有床有热水,还有吃的。有什么事情大家还有个照应是不是?”劝说了近半小时后,叶和贵终于答应跟着他们去避灾中心。

那天晚上,王凤君一夜没睡好,她给村干部打了几十次电话,始终只有一个问题:“村里的老人们都在避灾中心吗?没有人走掉吧?一定要给他们照顾好。”

林显明也记得,台风季一到,村里的保田水库就是王凤君最为牵挂的点之一。水库建在山上,上山要走上几公里,道路又窄又陡,加上风雨太大,道路泥泞,上下山非常危险,但是王凤君每次都非要亲自到上面去看一眼她才放心,而且在台风警报没有完全解除前,她每天都要到山上去巡查一遍。有些跟她熟悉的村民就劝她:“凤君大姐,这个水库我们村里已经有人在看着了,水位高了他们会放水的。”王凤君就笑着说:“我这个人就是改不了这个脾气,我只有自己到那里看到了,我心里才踏实。”

王凤君之前驻过的塘田徐村村民说起她,也是万分怀念。村民们告诉记者,村里曾经发生过一件事,如果不是王凤君在,可能已经变成“老大难”问题了。多年前,村里几十户村民要进行新房审批,审批款项5万多元交到了村文书处。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村文书在节骨眼上因为意外去世了,款项的去向无从查证。钱没有交到有关部门那里,审批就办不下来,村民又不愿意再交一次钱。事情解决不了,村民们天天堵着村干部要说法,村干部为此事也是焦头烂额。

这时候,挺身而出的人,又是王凤君。王凤君说:“我个人拿出1万2千元钱,先给村里解决燃眉之急,我们还是先把审批办下来再说。”王凤君的举动在村里引起了巨大的波澜,村民们说:“这样的驻村干部从来没见过啊,还自己拿出那么多钱贴给村里,真是没想到。”在王凤君的带头下,村里其他村民也自发地凑了钱,把剩余的审批款项凑足,终于把审批办了下来。

村里新房盖起来后,村民们都说,他们第一个要请来喝老酒的,就是王凤君。

记者在采访时,村民们说,王大姐为村里办过的事情,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记者决定,跟随王凤君生前的脚步,去村里走一走,看一看。

西洋庄村党支部书记朱福娄领着记者在村里走着,来到村老年活动中心。坐在门口新浇的水泥操场上晒太阳的老人很多,走进活动中心,乒乓球桌、电视机、图书室、麻将桌……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平时村里的老人都在这里活动。朱福娄感伤地说:“这些都是凤君大姐在的时候一手为村里置办起来的,大到这个老祠堂翻新改建工程,小到一张乒乓球桌的购置摆放,事事都是她在现场协调处理,她这个人呐,就是要亲力亲为,只有自己人在现场,她才会放心。”

这时,82岁的朱仙月老人颤颤巍巍地走过来,她拉着记者的手,不断地说道:“她走了我都不知道,都不知道。这么好的人走了,都没告诉我啊。要是我知道她走了,一定要去送送她,一定要去的啊!”朱仙月老人是贫困老党员,她的特困补助资金也是王凤君亲自去和组织商量给她落实下来的。去年过年的时候,王凤君还自己掏钱买了米和油给老人过节。现在,米还没吃完,送米的人已经离去了。说着说着,老人老泪纵横。

村老年协会会长朱枝贵说,王凤君走的那天,村里得知消息的人都去了,有些老人年纪太大了,我们就没通知。后来他们知道消息了,都哭着埋怨我们不告诉他们。办丧事那天,我坐在打头的拖拉机上敲锣。雨下得那么大,天那么冷,我冻得都没知觉了。说实话,如果换成别人,给我500块钱我都不会去。但是送她,我就是躺着,都要给她送完最后一程。

有什么评语,能比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品评更真实?有什么形象,能比老百姓心中树立的好人形象更高大?

女儿说,她是一心只为工作的“白揽妈妈”

女儿郑桑说,妈妈在亲戚朋友中还有个绰号,叫“白揽”,意思是干的活都是白白揽过来的,没好处不说,还要自己往里贴钱贴时间,真没见过这么“傻”的人。

最支持王凤君的,是她的丈夫郑清华。这两人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几十年同出同进,小日子过得恩恩爱爱、平平常常,却又绵绵实实。痛失爱妻,郑清华心里的伤悲比任何人更甚。但是郑清华说,我理解她,理解她的付出,也理解她收获的快乐。

相识相知半世纪,他佩服妻子那投入的工作热情,虽然不解,却又不得不去理解。在村里,有些村民在发牢骚时说,这年头哪里还会有像焦裕禄、孔繁森那样的“老派”干部了!郑清华总是笑笑说:“有的,怎么没有啊?我家里就有一个‘白揽’呢。”

王凤君去世后,给家里留下了两件特殊的“遗物”:一仓库的蚕茧,还有几十万元的借条。

郑清华说,自己之前在供销社从事蚕茧收购工作,单位改制后,自己就出来做蚕茧收购商。从自己出来单干开始,每一季向蚕农们收蚕茧的时候,王凤君总要不厌其烦地在他耳边唠叨几句:“不要压价,别人收几块,我们要多加一些,不要让农民们吃亏。”

从去年开始,收到宏观环境影响,蚕茧销路逐渐萎缩,茧子收上来后卖不出去。今年到了春蚕结茧季,郑清华有些发愁,他与王凤君商量,说要不今年就不收了吧,收上来都卖不掉,摆明了就是要亏钱。谁知,王凤君态度非常坚决:“收!我们还是要收!不光要收,以往收32块一公斤,今年就收36块一公斤。”

郑桑说,自己当时很不理解妈妈的想法,为什么明摆着要亏钱,还要收蚕茧。“妈妈说,蚕农们一家的收入全都指望着这一季的蚕茧了,要是我们不收,他们的茧子没人要,他们就没饭吃,孩子就没学上。我们家里还有些积蓄,她再去借点钱,我们把这一季的蚕茧先收上来。”

郑桑带着记者打开自己家的仓库门,满满当当一仓库的蚕茧还堆放在这里。郑清华说,这季蚕茧收了23吨,目前为止1吨都没卖掉,眼看着松鼠们跑来,吱吱嘎嘎吃掉许多。收蚕茧的钱是王凤君向亲戚朋友借的,手里还有一堆的借条。现在蚕茧价格一路下跌,明年开春的时候就算都卖出去,也要亏掉20多万元。“她就是这样的人啊,自己亏钱她根本不在乎,她就是不能让蚕农吃亏,不能让老百姓赚少了钱。”郑清华摇摇头,语气中有不舍,也有骄傲。

就算手中还有几十万元的债务,就算自己生病后花掉了100多万元,王凤君在弥留之际,还拉着女儿的手说,我去了之后,你们不要收“人情”,谁的钱都别收,丧事从简,一切从简,最好把我的骨灰洒进灵江里面。

郑桑说,妈妈对谁都很大方,就是对自己,永远那么“抠门”。

郑清华的茧站就开在琳山脚下,平时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因为他们家所在的店前村和西洋庄、前塘村都在两隔壁,村民们有些什么事,都爱上王凤君这里,坐在院子里聊天谈事。到饭点了,王凤君就不声不响地把饭做下去,一定要留大家在家里吃饭。郑桑说,别人家一个月吃10斤大米,我们家就要吃30斤。别人办事情都开的公车,妈妈不但没公车开,自己家的车还免费给村里用,油都是自己出钱加。在妈妈的心里,从自己手里送多少东西出去都没关系,但是收回来一分她都觉得烫手。有时候她帮人办了什么事情,人家打电话问她在哪里,她就知道别人一定是拿着什么东西送她,都说自己去临海办事情了,没在家,让人家别过来了。

郑桑记得,2013年王凤君刚驻西洋庄村时,在村里走村访户了解情况,无意间经过一间破房子,看到里面乌漆墨黑的,就随口问了句:“这房子空了很久了吧,是不是一直没人住?”村干部有些为难地说:“这里住了一个村民,叫朱娥琴,离婚十几年了,没人管她。她没地方住,就住人家不要的破屋里。”王凤君当时很震惊,她马上抬脚走了进去。村干部在后面叫着:“大姐,别去,里面味道不好。”王凤君摆了摆手,没有任何犹豫,就进去了。朱娥琴看到有人进来,起先还有些害怕,她穿得很邋遢,房间里面也到处堆满了杂物。王凤君就软声细语跟她说话,问她的情况。当她知道这个破屋已经十几年不通电,朱娥琴平时全靠蜡烛照明的时候,王凤君眼眶都湿了。

她当即便和村干部们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她还用蜡烛照明,一用还是十几年。怎么?这个不能给她解决吗?”村干部们解释说:“当时供电部门也来过,他们说这个房子要屋主拿着房产证才能去办电表,但是屋主也不知道在哪里,所以……”王凤君打断了他们的话:“我来给她解决!”

当天下午,王凤君便自己开车来到市供电局,跑了多个科室后,大家被她的执着感动了。第二天,王凤君带着电力施工队员来到朱娥琴家里,给她牵上了电线通了电。王凤君还自己花钱给她买了灯泡,帮她装好。当电灯亮起来那一瞬间,朱娥琴的眼里流下了泪水。

第二天,朱娥琴到处打听,问到了王凤君的地址。她手里捏着皱巴巴的10块钱,要去感谢这个“从来没见过的好干部”。王凤君热情地接待了她,把10块钱塞回她口袋里,还留她在家吃了饭,偷偷塞给她100块钱。回家前,朱娥琴拉着王凤君的手久久不肯放开……

前塘村村民裘敏君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后,无家可归,回村后只能暂住在村里破庙。因为裘敏君自身原因,村里人都不愿意与她接触。王凤君得知消息后,丝毫没有回避,首先与村干部一起为她办理了低保,让她维持生计。她又了解到裘家原先有一间老地基在,可以盖房。王凤君自己掏出1000元钱,又号召村干部们捐款,最后筹集到8000元,为裘敏君盖起了一间新房,让她有一个遮风避雨之处。

郑清华说,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王凤君总把别人家的事都当成自己家的事办,要是一时间办不好,她就吃不香睡不着。晚上她如果一直在床上翻来覆去,那不用问,肯定就是村里有什么事在心里还没放下。

郑清华拿着王凤君生前用过的笔记本,他说,别的东西都烧了,这个我没舍得烧。上面都是凤君一笔一划写的,是她的心血,我想给她留着。

翻开笔记本,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王凤君驻村后办的一件件事情,记录着几个村庄的变迁,记录着她执着的人生轨迹。工作日志,停留在2015年10月,停留在王凤君发病后很久,停留在她盛年的51岁。

苍山不语,自有他的崇高;大地不语,自有他的辽阔;松柏不语,自有他的挺拔。

没有豪迈的誓言,没有惊天的壮举,王凤君用一心为民的情怀、脚踏实地的工作、两袖清风的品格,书写了一名基层驻村干部的崇高和伟大。

王凤君,您一路走好……

记者手记:

生遇人民纪 凯歌唱未休

“当驻村干部必须要有奉献精神,大公无私……驻村干部的职责是什么?就是服务家乡为群众办事,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就为“职责”二字,白水洋镇双港办事处驻村干部王凤君为此奋斗了一生,直到生命停息的那一刻。

“生遇人民纪,凯歌唱未休。灵魂若有在,死去亦高讴。”这是著名书法家王学仲的一首诗,用在王凤君身上再贴切不过。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最受震撼的就是老百姓对王凤君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怀念。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然而,老百姓的口碑,得之易亦得之不易。没有任何的法律来衡量一个干部怎样算“好”,可是又有唯一一个共识能衡量,那就是老百姓说你“好”你才是真“好”。这句话说的简单实在,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

在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的30年里,王凤君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始终脚踏实地为群众办事,带领群众修公路、建礼堂、上项目、促发展、奔小康,为村里为村民一辈子忙碌奔波,改变了乡村面貌,改善了百姓生活,赢得了群众口碑。她以一生的执着,诠释了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境界,演绎了一位驻村干部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一垄垄迎风摇曳的麦苗、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都是她无字的纪念碑; 一条条四通八达的水泥道路、一幢幢崭新的楼房,都是后辈们效仿她的人生标杆;一棵棵青葱的树木、一朵朵盛放的鲜花,伴着她崇高的灵魂在琳山上万世流芳!

高端门窗品牌

门窗品牌

铝合金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