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声界师徒恩怨谈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历程
本周的娱乐新闻热点因相声界师徒二人恩怨而逐渐升温。师徒二人隔空对话,其中一方拿出相声界前辈一位老先生的印章作为信物,以示自己根儿红苗正。
(网络图片)
相声界的恩恩怨怨可不是这篇小文关注的重点。我们关注的是上图中所示的“听云楼主”手使名章。手使名章是印章的一种,在古代,印章不仅可以作为信物,还是印刷术的鼻祖。以出土实物来看,印章早在周朝就已出现。它主要作为官员身份的象征;关邑赋税的凭证;封检物品的凭信,和现在的防伪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你知道吗?最早印章是盖在泥上的。纸张还没有被发明之前,人们通常使用木板或者竹简做书写的载体,这样书写成的公文书信叫做“札”。为了防止别人看到所书写的内容,古人把“札”用绳子捆上,绳子的打结处再加上一块泥,然后在泥上盖上印章,这叫“封泥”。
但在纸张普及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做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上方右侧的图片展示的是印章印出的“中国科学技术馆”字样)。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本的复制需求日益提高。于是一种新的技艺诞生了——传拓。拓印的出现为真正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下图为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的“拓片”所印制。)
到了隋唐时期,真正的印刷术诞生了——雕版印刷。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下图即为中国科技馆馆华夏之光展厅的“木板水印”所印制的郑板桥的《竹石》。)
印章和石刻为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启示,用纸在石碑上拓印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它改变了人类文化和信息的传播方式,是人类文化传承、信息传播史上的开创性贡献,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深远意义和影响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过分。而建立这一伟绩殊勋的莫大光荣属于中华民族。
中国科技馆古代科技展览部苏文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