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全程

从小渔村到经济重镇 龙港奏响蜕变三部曲

XiaoMing 0

2018-12-03 07:14 | 钱江晚报

30多年前的温州南部,浙江八大水系之一鳌江入海口南岸,这里曾经是5个小渔村。谁也没有料到,30余年后,这里会诞生一座浙南闽北的经济重镇,缔造了中国城镇化的传奇。这座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就是——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

从不用国家一分一毫、全靠农民自掏腰包建城的创举,到拥有四张“国”字号金名片的经济重镇,龙港一次又一次为世人所震惊。

一个一穷二白的江南渔村究竟是如何实现华丽逆袭的?

荒凉渔港变身

“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因为城镇户口,因为相信他这个人,就跟着来龙港了。那时候的龙港啥都没有,就是几个小渔村。”65岁的朱明光在龙港经营着一家纸张贸易企业,算起来也是当年第一批落户龙港的农民之一。朱明光没有想到的是,当初看似冲动的决定,在如今看来却是明智之举。

时间回转到1983年,那一年,改革的春风照拂进了温州南部的这片土地,浙江省政府于当年10月12日批准成立龙港镇人民政府。而朱明光口中的他,则是时任龙港镇第一任镇党委书记陈定模。

当时的情况是,苍南县刚从平阳分开,百业待兴,龙港建设面临着一没钱二没人的困难境地。

都说温州人“敢为天下先”,陈定模给出的答案是“龙港建城,顺应群众意愿、改善群众生活”。

在陈定模的带领下,还是一个小渔村的龙港大胆突破禁区,在全国第一个率先推行土地有偿使用、户籍管理制度和发展民营经济等三大制度改革,农民可以自带口粮进城、自筹资金到龙港买地自建住宅落户、自办企业发展。开全国之先河,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农民自费“造城运动”。

这一“突破”,一下子吸引了龙港周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举家迁徙至龙港,在这里买地盖房,做起了生意。

朱明光就是当年众多涌入龙港的农民之一。“我还记得当初家里积攒下来1万多元钱,交了2000多元地基费后,开始造房子,一排三层、四层的房子,一户人家一间,后来举家都搬到了龙港。”朱明光说,在那个城乡分隔二元结构的旧体制,以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农民渴望成为城里人,而龙港的新政就如在二元对立的城镇与农村之间耸立的高墙上打开一个口子,众多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就这样被激发。

人来了,钱来了,城也建起来了,龙港建设日新月异,到1987年已是高楼林立,商业发达,成为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从农民城到商贸城

龙港拿下四张“国”字号金名片

走入龙港,你会发现,和传统意义上的城镇相比,龙港是如此特别。

在龙港老城,街头巷尾车水马龙,不论是较宽敞的大马路还是狭窄的小巷子,一排排通天楼的一层几乎不是店铺就是小作坊。“电脑割印、手工烫金、软印滴塑……”门口的招牌上或者大门的玻璃窗上,贴满了这样那样的“业务广告”。而在龙港车站,可以看到从龙港出发前往全国各大城市的长途客车。

53岁的陈洪伟经营着一家印刷材料供应点,也是当年第一批落户龙港的农民之一。30多年,他和龙港一起奋斗成长。

“农民自带口粮到龙港,可是那时的龙港什么都没有,怎么生存?只能自己闯出一片天来。”陈洪伟说,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那时的龙港人几乎全国各地跑,“不夸张地说,龙港有一支十万营销大军分布在全国各地拉业务。不管赚多赚少,只要我有能做的,能找到货源的,都先把业务拉进来。”年轻时的陈洪伟也曾是这百万大军中的一员。

渐渐地,龙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印刷,并形成了与之相关的完善的产业链。2002年10月,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授予龙港镇“中国印刷城”国字号金名片,成为全国印刷产业集群发展和建设的一个生动模式。在随后的几年里,更先后获得“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3张“国”字号金名片。

这个原先只有8000多人的5个小渔村迅速成长为温州南部地区工业重镇,成为遐迩闻名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龙港新城

龙港第三次跨越的新承载

农民进城了,产业发展壮大了,然而新的问题伴随而来,龙港陷入了“成长的烦恼”:鱼儿大了,鱼塘小了。

城市框架捉襟见肘,16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拥挤着二十几万人,交通、教育、医疗、文体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遭遇掣肘,企业用地难、产业集聚不足、人才留不住等问题日渐突出。当城市的现有条件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相适应,城市转型和空间拓展势在必行。

那么,未来,龙港的出路在哪里?

2014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发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国家实施新一轮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龙港被列为试点镇,迎来变革新契机。

产业必须转型升级。龙港的做法是,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对印刷产业进行集聚和升级,筛选了一批有实力、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入园,发挥“领头羊”作用,同时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向“精、特、专”方向发展。

而在城东片区,8个现代化小微园正在建设,诚德包装、康尔微晶等5家企业排队等候上市,金驰、诚德、华昊等科技园相继建成,优势愈发明显。

在城市建设方面,正在建设中的龙港新城被视为龙港的第三次跨越。

龙港新城总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首期30平方公里,目标是集聚周边20万人口,龙港人称它为“新大陆”。老城区未能落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意产业、港区经济、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将在新城大显身手。

2017年,龙港新城先后完成A1区和产业集聚区两个市政道路工程共17条道路和16座桥梁建设,总长约16.5公里,并启动7.5公里长的世纪大道龙港新城段城市主干道建设;今天,东海大道、世纪大道转弯段“两大新老城通道”已实现通车,实现新老城区对接;另外舥艚大桥已完工通车,北岭山隧道实现全线贯通。

作为龙港三次跨越的重要标志,龙港新城正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及发展沿海经济方针,由龙港盐碱地的劣势,转化成龙港镇区向东南发展的新承载。

龙港建镇前还是小渔村。老照片由龙港镇政府提供

【浙江新闻+】

专访龙港镇第一任镇党委书记陈定模,龙港建镇之初的艰难与创举,如今依然有借鉴意义:

吸引人,留住人,造福人龙港的城市梦永不停歇

从8000多人的5个小渔村到中国第一个农民城,龙港的诞生,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龙港镇第一任镇党委书记陈定模。

早在2008年,陈定模就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农村人物”。经济学家于光远称他为“不花钱办大事的天才”。

市民记者陈洪伟就在当年举家搬到了龙港,他和我一起看望了这位传奇人物。

如今的陈定模已年过八旬,可依然活力四射的他却喜欢自称为“八零后”,一身笔挺的西装,头发梳得特别精致,乐于跟年轻人聊天,而聊天的内容自然绕不开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过去30多年了,可龙港建镇之初的艰难与种种冲破藩篱的大胆创举,即使放至今日,依然有着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当年:建农民城抢人、留人

如今:建一座吸引人、留住人、造福人的城镇

“你不知道,当初建镇时期,有多艰难。”陈定模回忆,当时龙港镇党委的全部家当,是8个人和借来的3000元办公经费。没钱没人,如何建镇?

陈定模组织镇干部就“建设龙港靠什么”进行调查讨论。最终达成的共识是:建设最需要的,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

可是,人从哪里呢?现在很平常的人口流动,在那个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和严格户籍管理制度的年代却是禁区。如何突破这个篱笆,做到有法可依?陈定模从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找到这样一段话:“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

有了这个依据,在当时苍南县委支持下,龙港于6月发文: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这在当时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胆创举。

不仅如此,陈定模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龙港“抢人”,比如有一定职称(包括自学成才)的在职医师,愿调入龙港镇工作者,一律从优安排建房用地。退离职医师,来镇开设诊所、医院者,给予提供一切方便。欢迎省外、县外单位前来设办事处,建中转仓库、商场,给予提供地皮方便,并帮助开展业务活动等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在当时的温州南部刮起了一股“龙港风”,席卷平阳、苍南两县,并辐射影响到文成、泰顺、瑞安等县市。原本认为千难万难的“造城”由此变得势不可挡。到1987年,龙港的进城农民已达6300多户,拥有“市民”3万人,修建纵横街道27条,总长23公里,并建起了5所学校、7所幼儿院、3座电影院,还有一个标准溜冰场。

陈定模笑着说:“最近全国各大城市都在‘抢人’,我三十多年前就这么做了。”

诚然,当年农民自费造城的壮举已过去30多年,但放至今日,抢人才、留人才的大胆举措依然是一个城市发展壮大的根本。而经历了农民城、产业城、正在奔向新型城镇的龙港也在不遗余力地谋划新蓝图。

和30多年前建城不同的是,总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的龙港新城,在建设之初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即将打造的是一座植入绿色基因的,从生产到生活,从工作到休闲,都体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城市。仅仅是2018年,龙港新城河道绿化的建设投入就计划达2个多亿。因为龙港人深知,环境好了、配套好了、产业升级了才能留住更多的人才。

从鳌江转到东海,龙港的眼界愈发开阔。“今天的龙港,多了一份稳重和从容,我们看好未来,建一座吸引人、留住人、造福人的城镇,城市梦永不停歇。”陈定模说。

当年:8颗大印“捆”在一起盖

如今:龙港试点“小政府大服务”

回想起当年龙港建镇之初的经历,陈定模说,也多亏了当年苍南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你想啊,数千户农民一下子涌到龙港,如果按照以前的审批流程根本没办法。”陈定模说,为了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苍南县委、县政府决定8颗大印“捆”在一起盖,使申请进城农民能一次性办完全部手续。

“我感到,‘捆印’虽好,但‘减印’更佳。只有大胆减去一些不必要的大印,砍去一些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办事效率,大印虽然减了,环节也少了,但龙港政府还只有审查权,没有批准权,不能彻底放开手脚大干。特别是随着‘龙港热’的到来,龙港镇没有农民进城批准权,直接影响着龙港镇的建设速度。”胆大的陈定模向县委要求彻底下放审批权,“如果出问题,我们自己承担责任!”县委思想很解放,改革力度很大,满足了陈定模的要求,把审批权全部交给镇政府,龙港镇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30多年过去了,当年“农民城”里建起的一排排“通天楼”已是沧桑斑驳。当壮举成为历史,龙港面临要素配置、管理能力、执法权限和生活品质等自身无法克服的难题,陷入了“小马拉大车”困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2014年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声中,龙港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仅有的两个镇级试点之一。

如何当好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并通过改革试点解决龙港长期受体制或机制束缚的问题?

龙港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现管理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41个镇级机构整合为15个大部门,县派驻的300多名行政事业人员成建制划给龙港管理,在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有效承接苍南县下放的1575项事项,基本实现“小政府大服务”。比如投资12亿元的华鸿项目,从竞得土地到进场施工,仅用了45天,审批时间缩短了50%以上。

2014年以来,龙港镇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土地出让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年均增长72%、118.9%和15.7%;2015年,龙港镇被评为全省最具吸引力小城市;2017年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镇第18位。

“从建‘农民城’到构建现代城市管理架构,我们期待,龙港再次在中国城乡发展史上写下浓重一笔。”陈定模说。

(原标题《龙港:温州渔港奏响蜕变三部曲》,原作者 王丽 李敏 池长峰。编辑 邵晨婵)

别墅门窗

高端系统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