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房到现代化住宅百姓圆安居梦
●王秀娥新家所在的集宁区桥西朝阳新村高层回迁楼小区一景
人们常说“在哪里买了房,也就在哪里安了家”。有了房才有安定的家,房子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是不言而喻的。百姓对家的记忆往往和房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上世纪60 年代初,集宁城区建了一栋三层楼的红旗饭店,那真是轰动一时,当时红旗饭店也成为集宁的最高建筑。
而今天,在集宁到处都能看到20 层高的住宅楼,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彻底改变,年轻人结婚买一套100平米的楼房并不稀奇。尤其是棚户区改造的民生工程,让人居环境和城市品位得到双提升。
2010 年以前,乌兰察布市城镇危平房面积约1600 万平方米,70%的居民居住在平房内。“四世同堂住、睡觉肩挨肩”“下水难、行路难、如厕难、取暖难、洗澡难、娶亲难”是棚户区人居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人民群众思改造、盼改造的愿望十分强烈。
据市住建委住房保障科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市委、政府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群众需求,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按照“拆房、透绿、显山、露水、改棚、解忧、惠民”的总体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体现民意、稳步推进”和“双增双减”(即减少危旧房、减少城市污染,增加绿地广场、增加服务功能)的原则,不断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推进棚户区改造,实现了棚改和去库存双赢,达到了人居环境和城市品位双提升。“十二五” 以来,全市共实施棚户区改造14.02 万套、 981 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56 亿元。近30 万城镇居民“出棚进楼”,改善了居住条件。 2017 年,自治区下达我市棚户区改造任务 16072 套,计划投资51 亿元。截至5 月底,开工8264 套,开工率51.4% ,完成投资 12.6亿元。
王秀娥是集宁区桥西合作街34 号益康苑小区3 号楼6 单元1 楼西户的居民,今年57岁,家庭人口11人,其中她的父母已经85 岁,两个哥哥、一个弟弟是弱智,一个妹妹是耳聋。
王秀娥的父母是集宁区桥西棚户区改造的受益者。由于家庭的特殊情况,她家享受政府优惠政策,两间土房换了三套楼房。
王秀娥说:“我家是上世纪50 年代从山西太原搬来集宁的,刚来集宁时在二马路居住。后来,当时的集宁铁路局给我家分了铁路边上的一间12 平米土房。我的大哥就是在这间土房里出生的,那年是 1959 年。后来,集宁铁路局考虑到我家孩子多的情况,又给我家增加了一间房子,变成后来的两间土房。在这两间土房里我们一住就是将近60 年。”
回想起以前的旧房子,再看看现在的家,真是天壤之别。这是一座崭新的高层楼,家里更加漂亮了,有光滑的地板、洁白的墙壁、明亮的铝合金门窗、精致的壁橱,还有宽带网络。
王秀娥激动地说:“早就梦想着住楼房了,真是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呀!现如今,拆了我家的两间60 年代的平房,给我家换了三套楼房,真是太好了!” 除了棚改工程,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也让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了期盼已久的安居梦。
2017 年春节搬进新房的困难户高志华、孙建英夫妇是集宁南河渠的公租房申请户。老两口领到钥匙入住集宁区江东郡D区保障房时分外激动。
高志华老人对记者说:“我们在南河渠的旧平房挤了30 多年了,今年住上这么舒服的楼房,真是太高兴了!”
老两口是3 年前经过申请、轮候、摇号等一系列程序,摇到了集宁区公租房项目的一套53 平米的房子。老人告诉记者,房子里阳面两居室,中间客厅,有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更重要的是房子的地面、墙体都是装修好的,就连水电暖基本都安装好了,不用怎么装修即可拎包入住。现在能享受上国家的好政策,每月每平米1 元的房租,一年下来只有600多元,心里很知足。
在集宁,如果你站在新区白泉山凤凰楼观景台上鸟瞰集宁,一个个新建小区、一幢幢居民楼掩映在绿树之间。有人感叹:这么好的城市环境,这么多漂亮的民居住宅,使得乌兰察布成为远近最宜居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