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次立功受奖的优秀战士到麻城殡仪馆火化工,最美退役军人15年送走13000名逝者
楚天都市报1月8日讯(记者陈倩 刘中灿 通讯员袁悦 曹华)炉膛里那束升腾的火光,是人生最后的终点。徐申权站在炉膛前,守护着逝者生命中最后一次远行。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做了近15年。
徐申权是湖北麻城殡仪馆的火化工。2003年从部队转业,他就一直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奉献着。2018年,他在中宣部和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举行的“最美退役军人”评选中,被评为2018年20位“最美退役军人”之一。
坚守:脱下军装
15年送走13000名逝者
在部队的徐申权,是一名优秀的士兵。他1987年入伍,在部队服役期间因为表现优异,被送到石家庄学习光学技术,学成归来的他,是全团当时唯一的光学技师,负责观瞄仪器的维修保养。在部队期间,他曾3次荣立三等功。
2003年,34岁的徐申权转业回到麻城老家。他没想到的是,给自己分配的单位是和自己的专业技术没有任何联系的地方:麻城市殡仪馆。
家里都不同意他去殡仪馆上班。一个老战友当时在广东做生意,听说了他的情况发来邀请;“你出5万元,来跟着我干吧,保证能过上好日子。”但徐申权最终还是选择了去殡仪馆做一名火化工。他说,一是因为当时家里经济负担比较重,父母身体不好也需要照顾。二是觉得即使脱掉了军装,也没有当逃兵的理由,既然组织安排了这份工作,他就要把它做好。
徐申权还记得,他送走的第一位逝者是一个慈祥的老人。第一次动手,他头皮发麻,不敢也不知道该怎么用力才能把遗体扶正。在师傅的带领下,他艰难地完成初次任务,当晚连饭都吃不下,晚上久久不能入睡。
他像在部队时一样,选择了从头学起,反复琢磨。麻城市殡仪馆建于上世纪60年代,设备陈旧。火化车间里没有空调,冬天要保证火化效果,只有门窗紧闭,灰尘很大;而夏天更是如火炉一般,呆几分钟浑身湿透,喝水感觉不到一点味道。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他送走了大约13000名逝者,多次被麻城市民政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先后被黄冈市评为民政系统先进个人、道德模范以及麻城市“十佳共产党员”。
感动:看着同事送走父母
他感受到了工作的重量
徐申权也在这里送走了自己的父母。他说,看到同事们轻手轻脚地为老人整理衣冠,他深受感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今天自己作为遗属,体会到的是同事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服务,明天面对其他的老百姓,自己作为一名殡葬人,也应该去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
感受到了工作的重量,徐申权也在慢慢改变着部分老百姓的偏见。2007年8月的一天,一位丧属亲眼看到徐申权为老人整理寿衣、整容、火化、装骨灰的全过程,看到他那么认真、敬业,感动之余在仪式结束后对他进行了跪谢。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向亲戚朋友介绍自己的工作时还习惯模糊地说:“是在民政局工作”,战友聚会、亲友结婚也很少参加。直到2011年,一位在外务工回乡的战友叫徐申权出来一起聚聚,照例被徐申权用工作忙的借口拒绝。“网上和报纸都登了那么多新闻,大家都知道你是干吗的了,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而且你又干得那么出色。”战友的这句话让徐申权欣然赴约,他说其实听到家属们说一句“谢谢,你们辛苦了”,自己就会觉得很释怀。
感恩:业余时间做义工
他期待未来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工作之余,徐申权的爱好是做公益。女儿上大学后,业余时间多了起来的徐申权,加入了麻城市义工联合会,“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想做点有意义的事。”做义工3年多来,他的足迹遍布麻城的各个乡镇、福利院、特教学校等,多次获得“优秀义工”“十佳志愿者”等称号,“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我就很高兴。”
徐申权从没觉得自己有多特别,他认为自己和殡仪馆其他同事特别是5名战友没什么不同。转业军人张金安负责遗体接送,不仅24小时随叫随到,还要参与遗体打捞等常人避之不及的工作;原车间主任江培成,在火化工岗位上工作近11年,非典时期一名因非典去世的患者需要火化,在时间紧缺少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主动上前顺利完成工作。
徐申权今年刚当上麻城市殡仪馆副馆长,但在这个只有12名职工的地方,他仍然舍不得离开熟悉的一线岗位。采访结束,徐申权还领着记者看正在建设的麻城市殡仪馆新馆。这座按二级殡仪馆标准建设的新馆,将在明年完工。“到时候,场地容量、设备条件都会有很大的提升,我们可以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