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炉”炼出的娄底,要如何转身?
潇湘眼原创 文丨袁子健
3月4日,《娄底·中部地区材料谷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25)》(以下简称《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在娄底市发改委召开。
《规划》指出,娄底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球领先的中高端汽车板基地、世界一流的液压油缸智能制造产业园、亚洲最大的高强钢基地、全国最大硅钢基板生产基地、国家级先进陶瓷制造产业集群、全国高级硅砖生产基地、中部最大、技术最先进半凝固态铸造铝合金及其深加工基地。
《规划》内容令人振奋。近年来,有“湘中明珠”美称的娄底,在长株潭城市圈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湘西+贵州”文旅事业井然有序推进时,好似一颗被封存的“明珠”,对比昔日光辉透露着几分暗淡。
娄底地图
娄底的确需要一条强而有力的方针来指引前进。
从2021年“三湘民营企业百强榜”前十中有两家娄底企业(长沙5家、湘潭1家、株洲1家、常德1家)这一现实可以看出,沉寂多年的娄底正在依靠“材料谷”奋力赶超。
“材料谷”是国家发改委对湖南中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修编时明确提出的,与株洲动力谷、湘潭制造谷、衡阳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并称为“三谷一区”。
博长控股之冷水江钢铁厂。图源于冷钢。
但从数据来看,2021年娄底全年GDP1825.76亿元,娄底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382万,GDP在湖南十四个州市中均排名第11位,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上市企业的地级市,且大多企业均在第二产业。
不难看出,娄底依然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活力不足、基础盘不够大等问题。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娄底扛得起“材料谷”这面大旗吗?实现华丽转身又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1
从闪耀到暗淡的“湘中明珠”
从寂寂无名的乡村小镇,到湖南几何中心“湘中明珠”,娄底的发展是一部城市版的奋斗史。
娄底的发迹与涟源钢铁厂有着很大关系。在1958年,全国计划新建大型炼钢厂18座,而其中的1座——涟钢,虽然叫涟源钢铁厂,但在地理位置上与娄底更为接近。1960年,娄底县级市成立,隶属邵阳特区,之后出于行政管理考虑,1962年,娄底市被撤销,并入涟源县。
涟钢夜景,图源于美篇
但随着涟钢的发展,娄底的区位优势也随之显现。涟钢成立的同年,冷水江钢铁总厂(博长控股前身)也随之设立。依托丰富的煤炭和有色金属资源,娄底还发展了一大批小煤窑、小水泥厂、小钢铁厂。金竹山火力发电厂、资江氮肥厂、锡矿山矿务局等众多国企先后崛起,娄底成为全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全国经济建设输出能量。在繁荣的钢铁、煤矿产业带动下,娄底的城镇化进程开始加快,1980年,娄底市(县级)恢复。
在经历了一次设市、一次撤销之后、一次恢复之后,1982年,涟源地区更名为娄底地区。
吃到了发展的甜头,娄底开始在钢铁和煤矿上持续加码,从区级市成立到2010年前后可以说是“湘中明珠”闪耀的时期。2012年,娄底市年GDP首次突破千亿,对比小山村时期的1.17亿元生产总值,娄底用60年交出了千倍增长成绩单。
在原材料上的产业积累,给了娄底打造“材料谷”的底气。实际上,除了钢铁和锡矿之外,娄底在硅砖、铝、陶瓷上也有着不错的基础。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娄底新化,便生产出了被使用在国家运载火箭发射装置上的非标准铝电解容器和集成电路外壳(95%氧化铝瓷件);冷水江的低气孔率粘土砖填补了当时的国内空白;涟源也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白色硅酸盐水泥厂……而这些便是《规划》中提到要打造硅砖生产基地、陶瓷制造产业集群、铝合金及其深加工基地的原因。
但资源性产业在给娄底带来荣耀的同时,也造成了其产业结构单一、环境破坏严重、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由于早期过分依赖资源,娄底的发展出现低谷是必然的。
2010年,“十二五”提出要“坚决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领域的盲目重复建设”。国家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严格控制一下击中了娄底的“命门”。也是在这一时期,娄底GDP增长率开始下滑。
数据显示,娄底GDP增长率在2010年为14.3%,而到2021年,娄底GDP增长率只有7%。
在GDP增速放缓的那段时期,娄底并非没有作出应对。自十八大以来,娄底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产业重新洗牌布局,全力推进经济转型。为此,娄底先后关闭100余家小水泥厂、几百家小煤矿,涟源市还关闭当时最大的利税大户涟源铁厂,倒逼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装备制造、有色、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
冷水江被爆破的烟囱,图源于中新网
但当时那风风火火的“关闭”和“倒逼”只是点对点的整改,并没有让整个娄底地区的产业连接为一个整体。对比株洲、湘潭等工业制造业城市,娄底产业过于分散的缺点显得尤为突出。
在这样的情况下,娄底果断提出建设“材料谷”,以原材为基础,通过“补链”“强链”“延链”的思路,将地区内的各个企业串联起来,形成“原材料—加工—应用—输出”产业链条。这似乎是目前解决娄底发展困局的最好办法。
2
瞄准工业上游精准发力
娄底“材料谷”的打造不是天马行空的“PPT工程”,而是基于现有产业的精准发力。
针对缺少引领企业和产业过于分散这两个痛点,娄底“材料谷”提出了扭住龙头企业“一个点”,连缀产业链上“一条线”,激活产业集群“一大片”的建设思路。
以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这两大主导产业为例,娄底以华菱涟钢和VAMA等企业作为“链长”,重点发展汽车板、高强钢等钢铁新材产品。
其中,华菱涟钢发挥其多年积累的造钢优势,以硅钢为重点,加大对其研发。近日,华菱涟钢的“一种粗轧中带钢边部起皮的控制方法”发明专利还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2021年,涟钢无取向、取向基料合计产量突破150万吨,成为了国内最大取向硅钢基料供应钢厂。
而VAMA则瞄准轻量化汽车板用钢技术,对华菱链钢的硅钢产品进行再加工,将娄底原有的“傻大粗”原材输出方式向“高精尖”转型。
VAMA开发的一体成型门环,图源于搜狐
同时,从涟钢出来的钢材又经菱峰实业等企业深加工及预处理,供货三一路机、液压油缸等机械制造产业;经中厚机械等企业延伸,形成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
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娄底两大主导产业已拥有近200家规上企业,年主营收入近1200亿元,成为全市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
两大主导产业迸射的强劲动能,也让娄底明晰了今后的发展思路:聚焦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两大产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形成上下游产业生态体系;壮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依托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两大产业,建设国家级产业集群。
虽然“推动形成上下游产业生态体系”的设想十分美好,但结合实际来看。湘潭与株洲在钢铁新材及工程机械产业下游已布局多年,其中湘潭有以精品钢材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企业32家、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企业16家、汽车及零部件重点企业28家;株洲则在动力、陶瓷新材应用等板块有着多年的经验累积。作为后来者的娄底,要想在钢铁新材及工程机械产业下游与两位“老大哥”竞争似乎有些难度。
明确分工与定位,是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前提。钢铁新材及工程机械产业下游作为娄底“材料谷”建设的补充是可以的,但核心依然是要充分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作为长株潭都市圈拓展区和辐射区的娄底,只有聚焦产业上游发挥“寸劲”,才能在未来阶段更好地对接融入长株潭都市圈,这也是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的。
3
娄底的转身可做的不只「材料谷」
可以预见的是,拥有丰厚原料资源和自主钢材加工技术的娄底,能够依靠“材料谷”的建设改变产业分散,联系不紧密的现状。
但城市的转型升级不是单一产业发展的独奏曲,三产融合是区域发展的永恒话题。核心产业为城市提供经济基础,但城市外貌、底蕴文化、对外形象的更新单靠核心产业发展远远不够。
同样是资源型城市的大同就在转型升级上做出了表率。大同与娄底异曲同工。“兴于煤、困于煤”的大同在持续深化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加速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退煤”高峰时期,大同全年退出煤炭落后产能135万吨,煤炭先进产能比重占到71.5%;推进中海油煤制天然气、隆基光伏全产业链、城市动力储能电池制造等支撑能源革命的重大转型项目。
大同夜景,图源于印记旅行
与此同时,大同“蓝天计划”也同步孕育而出。为改变城市“黢黑”的形象,大同在进行环境治理的同时。将相对独立的景区串联。从“景”入手,发展景点游、生态游、民俗游、工业游;从“人”入手,进行个性化、定制化、全民化。最终让旅游品牌成为大同继煤炭之后的第二张名片。
而对比国际,同样从高炉出来的德国鲁尔区,其城市更新可以称得上是从“高炉”到“高雅”的涅槃。
德国鲁尔区。图源于网络
鲁尔区曾经是德国的煤矿区,凭借五百万的居住人口成为欧洲最大的聚集区之一。而如今,令其在整个欧洲大陆中名列前茅的,不是工业和煤炭,而是分布密度极广的文化景观。
现今,作为旧年代象征的高炉、储气罐、提升井架这些工业遗产依然在鲁尔区耸立,但这里已经不再运输煤炭,取而代之的是话剧、音乐、绘画、舞蹈、表演等的文化活动。
以前的储气罐被改造成全欧洲最大的人工潜水中心;庞大的炼焦储气罐,现在是欧洲最独特的展览厅之一;由工厂改建的购物中心,由造车厂改造的艺术博物馆……在鲁尔区,随处可见的是硬朗的钢铁工艺和柔美艺术的碰撞。
曾国藩
娄底并不缺少优质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娄底是晚清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曾国藩的故乡。娄底双峰的曾国藩故居,也因此称得上是娄底人文景观的第一张名片。
位于新化的紫鹊界梯田,是国家5A级景区,这里将南方的稻作文化与狩猎文化进行了巧妙结合。在新化大熊山区域,还拥有可以追溯到蚩尤时期的梅山文化,梅山山歌、饮食、武术极具民族特色,草龙舞、傩面狮身物更是有一分原始神秘。
凭借着这些优质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在疫情前的2019年,仅1-3月份,娄底就接待了超过1124万名旅客。
但无论是紫鹊界还是大熊山,他们都还停留在“县域名片”的阶段,甚至许多新化当地人都不清楚什么是梅山文化。这从文化的传承角度来讲,不能不说遗憾,而从城市发展角度来说,这是对当地“名片资源”的忽视。
多年来,娄底的发展中心多偏向区域东部的娄星、涟源、冷水江,这是由于三地的工业属性与娄底地区的原材料发展战略相吻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娄底东部的发展似乎已经没有太大的想象空间。而位于娄底西部的新化,是娄底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这里虽然工业不发达,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是其他县级市所不能比拟的。
在保持“材料谷”为重点发展方向的同时,利用好“名片资源”合理地将一产三产结合发展,或许将为娄底发展增添有力引擎。
衡阳的衡山县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情,将衡山黄鸡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打造了衡山黄鸡产业集聚区。并成功引进总投资4.2亿元的华隆农业项目落户,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衡山黄鸡养殖、加工、冷链和销售统一。
借鉴经验,娄底至少可以做这几件事情。尝试将新化重点推进的红茶产业与紫鹊界梯田、梅山文化相结合,熟练运用“互联网+文旅”的模式,把紫鹊界梯田从“县域名片”逐步拉升到“市级名片”乃至“省级名片”;深度挖掘大熊山区的梅山文化精神内涵,在民族和原始的基调之上,将服装、饰品甚至是双峰的竹产加入其中,形成“向内有文化可说,向外有产品可卖”的文创新产业;在矿山等老工业区,与直线距离25公里的湄江风景区联动,对废置的工厂做再利用,打造一批工业风格的景区……
诚然,城市的转型是一个长时间工程。无论是景点的打造、文创的发展,还是工业废址的改造,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对于刚刚走上转型之路的娄底来说并非易事。但要想让这颗“湘中明珠”再次焕发光彩,在“材料谷”稳步前进的同时,将城市面貌和对外形象逐渐更新,“擦亮”工作必不可少。
题图:娄底娄星区,图源于娄底宣传部
作者:袁子健
主编:凌 平
编审:扶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