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配菜”到“百姓点菜”——海口“微实事”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新华社海口2月19日电 题:从“政府配菜”到“百姓点菜”——海口“微实事”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新华社记者 柳昌林、涂超华
海口市美兰区福安村村口的小广场上,一座新建成的戏台矗立在几棵绿荫如盖的枇杷树中央,为这个四周高楼林立的城中老村落平添了几分文化气息。
“以前村里演戏只能在油桶上垫门板搭个简易戏台。”福安村村民庄仕仁说,多亏了政府的“微实事”项目,让村里有了自己的戏台,不仅可以丰富大家的生活,也为村民留住了文化传承和乡愁。
福安村新戏台只是“微实事”惠民的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海口市试点参与式预算改革,让居民参与社区中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微事”“小事”项目的政府预算决策。通过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微实事”实现了“政府配菜”向“百姓点菜”的转变,探索了一条有效完善社区功能、提升基层治理和民生服务水平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为民办事:除“盲区”找“痛点”
社区道路旁一段围墙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小区排水管道淤泥沉积,每逢大雨便会困扰居民出行……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一些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小、急、难民生项目,是社区居民生活的“痛点”,也往往是政府部门管理的“盲区”。而政府部门自行确定的部分为民办实事项目,也常面临因不够精准,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尴尬。
为了把相关预算经费用到实处,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海口市在美兰区启动参与式预算改革试点,通过实施“微实事”项目,着力消除政府决策过程中对居民需求掌握的盲点,促使政府精准施策。
海口市和平南街道位于老城区,辖区内基础设施老旧,公共服务短板多。去年,政府从年度财政预算中专项划拨270万元给和平南街道用于“微实事”项目。通过居民投票,当年确定并实施了40个项目。
“其中最大的项目是辖区内小街巷的改造,共花了47万元。而最小的项目是为社区添置石椅凳,仅用了几千元。”和平南街道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姜华说,以前社区要实施相关项目,必须针对单个项目向上级单位打报告申请经费,不仅程序多且耗时长,是否能顺利通过审批也不得而知。
2017年以来,美兰区先后投入1800万元,在4个街道的24个社区推行“微实事”工作,确定并实施的268个公共服务项目惠及民生。
全民参与:居民点单 政府办事
春节刚过,海口市灵山镇桥东村村民林树忠就赶到村部,在“微实事”投票箱里投进了一份“建议村里安装路灯”的提议。
从2019年起,海口市将“微实事”工作向乡镇推广,包括桥东村在内的4个乡镇的村委会纳入试点。
“村里没有路灯,晚上大家出门不安全。”林树忠说,“微实事”这种“百姓点单,政府办事”的方式特别好,大家能参与其中提出各自需求,最终为村里解决民生实事。
“群众参与广泛是‘微实事’工作的最大特点。”美兰区社区办主任刘建维说,“微实事”项目通过社区群众提议、民主协商、全民投票的方式,确定实施一批百姓关注度高、受益面广、急需解决的公共服务项目,从项目提议、筛选到最后的投票,15岁以上的居民都有参与权。
公开征集项目的做法,也充分满足了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了政府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提升。2018年,海甸街道居民付杰提议的建设社区急救体系项目获得高票并实施,社区不仅请来专业人员向居民普及急救知识,还培训和建立了社区急救队。社区居民自救互救能力提高的同时更有了份不一样的安全感。
美兰区常务副区长陈新说,去年项目提议阶段,征集到的各类提议就有近2700条。这些提议都非常贴近百姓生活,反映了居民的真实需求。政府通过项目的实施弥补了城市民生短板,促进社区功能提升,探索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路径。
创新治理:群众满意度和政府公信力提升
海口“微实事”带来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愿,也增强了居民的公共精神和责任意识。
72岁的君尧社区居民郑志壮几个月前当了一回工程监理。他所在社区的巷道被确定为“微实事”改造项目,作为项目提议人,他被推选为改造项目的居民代表监理。在工程建设的一个月里,郑志壮每天都在工地上转悠,认真履行他的职责。
郑志壮说,政府有好政策,街坊们有高期待,自己必须认真督促施工队把质量搞好。
海口还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鼓励一些社会组织参与策划“微实事”服务类项目。近两年来,共有11家公益社团组织提出的24个项目被居民投票选中,内容涉及禁毒服务、亲子教育、校园防欺凌、关爱失独老人等。
“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快速落实,大家也充分感受到政府为百姓服务的诚意和努力。”海口市副市长龙卫东说,“微实事”这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创新,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目标,密切了社区干群关系,政府公信力也在一个个“小事”“实事”中不断增强。
惠民生才能得民心。去年,美兰区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微实事”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抽样综合调查,结果显示,所有项目质量验收合格率达到100%、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