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故事投资理财故事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投资理财 故事,以及投资理财故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现在除了股票,炒房,国债,还有哪些普通人可以参与的投资理财方式?理财高手可以分享一下真实的理财经历操作和故事好吗?
买小鸡的故事这次疫情能给家庭投资理财方面带来哪些经验和教训?现在除了股票,炒房,国债,还有哪些普通人可以参与的投资理财方式?谢邀!
注意到此问题下面有了近50个(其中不乏不错的)答复了,那从昨天开始,就借用在互联网游牧民Sai对我的《投资的方法》(去年出版的)一书的读书笔记部分内容,分几天,来回应几个相关的问题。
在回应《投资怎么投?(https://www.toutiao.com/answer/7204442174543659316)》的最后谈到,有了钱的东印度公司也很给力,开辟了众多新航线,贸易量蹭蹭的上升。虽然当时的扩张在今天看来是罪恶的殖民(当年郑成功打的荷兰人就是他们公司的船队),不过它对股东真的是很实诚——公司创立的前一百年间,每年的分红高达12%到63%。
这儿接着谈。
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这种新兴的“借钱模式”,让东印度公司的发展速度比过去的独立海上商队增加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也让远洋航海技术的成熟速度加快了好几倍,让大量的货品(以及文化)在东西方之间流转。在其赚钱的百多年间,这样的模式也让荷兰民众的财富积累速度增加了好几倍。将社会的财富以这种方式聚集在一点上,产生了惊人的爆发力,推动了文明技术的发展,不得不说是“股票”带来的社会价值。虽然侵略的恶性也因此成倍增加了,但总体来说其贡献还是要大于其破坏的。
一直到了18世纪,“由于与英国人之间战争不断,再加上国内对亚洲货品的需求量大减,导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经济出现危机,终于在1799年12月31日宣布解散。”
二、二级股票市场,从投资到投机
在东印度公司的鼎盛时期,由于其惊人的红利回报,“谁不买它的股票,简直就是傻瓜”,民众于是争先恐后的想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或者说,争先恐后的想把自己的钱借给东印度公司),当时几乎每个荷兰人都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
但是呢,公司发行的股票数目是有限的(我们借这么多钱就够啦),而且一旦错过发行期就买不到。还想买更多股票的人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从其他投资者手中购买啦。
于是这个名叫“股票”的借条变成了可交易的商品。这个商品的定价虽然是由交易双方协商,但总体来说是根据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好坏而制定。
二级股票市场的形成给整件事情带来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如果说一开始,
股票的定价=F(投资人认为东印度公司能赚多少钱)
那么二级股票市场形成之后,事情就变成了,
股票的定价=F(买卖双方认为其他民众认为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值多少钱)
商品贸易本就是一种从买卖的差价中赚取利润的活动。当股票也变成了商品,也就有了“股票的商人”专门从股票的买卖中赚钱。这样的商人叫做“投机者”。在东印度公司在世的将近两百年期间,其股票价格在二级市场上一度以IPO价格的12倍成交,后来据说是受到郁金香泡沫破裂的影响,股价一下又缩水了四分之三。
股价与郁金香球茎价格的跌落是否损伤了东印度公司,这个作者陈思进在书中没有提供直接的证据(也有说法是荷兰的经济因为郁金香泡沫而瘫痪了三年)——考虑到郁金香泡沫破灭发生在1637年,而那时候东印度公司还活得很好,这个猜测很可能是不成立的;不过无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当时有千百万跟风投机的民众因此倒了霉。
投资是“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游戏。
投机是零和游戏。短线而言,二级股票市场本质上就是个大赌场。
三、从自由的投机市场到欺诈的投机市场
对于郁金香热潮的起因,作者陈思进的解释是因为“他们当时太有钱了”,而有钱的原因就在于“多数人都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
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毕竟大多数人只会在有“闲钱”的时候才去多考虑钱生钱的事情;有钱的人多了,才能撑起足够大的市场;足够大的市场,才能炒出高价。不过更加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原始投机者”需要更多的“跟风投机者”,这个游戏才能玩得起来。因此有很大的可能性,大量“跟风投机者”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
如果果真如此的话,那么郁金香热潮可堪称那个时代最成功的营销事件了。在那样的场景下,越是成功的营销,最终造成的伤害就越大。跟风参与者既参与了投机也参与了营销,因此他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共犯。
南海事件与郁金香事件非常像。不同之处在于,郁金香事件是市场自然形成的,而南海事件“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用来诈骗股东的阴谋”。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借钱开船队,它发行股票是为了吸引人投资。而成立于1711年的英国南海公司,虽然也有南美洲以及太平洋群岛地区所有贸易的垄断权,却对开船队做贸易的活动一点也不用心。南海公司发行股票是为了吸引人投机。
故事的背景大概是这样的:之前,英国政府为了跟西班牙人打仗,向英国民众借了几千万英镑(国债),借钱时承诺的利息是9%。仗打完了,英国政府又不想支付9%的利息了,只愿意支付5%,可是广大债主们不干。怎么办呢?干脆找一家大公司,给他一些好处(比如贸易垄断权),让他把民众手上的国债全都买下来,再支付他5%的利息。这家大公司也不用真的出几千万英镑的现金来从民众手上买国债,他只需要发行同等价值的股票,用自己的股票把民众手上的国债换过来就好。至于这家公司要怎么处理那4%的利息差,政府就不关心了。
南海公司在1720年1月成为了这家“股票换国债”的公司。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公众心甘情愿的放弃手上的国债,转而持有南海公司的股票?无论是英国政府还是南海公司都有强烈的意愿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做成公众眼中的“抢手货”,但如果仅仅是高于9%的红利,恐怕还不足以提供足够的热度。
将在回复《怎样有效投资?》中接着谈。
理财高手可以分享一下真实的理财经历操作和故事好吗?
不是高手,也来回答下吧。
最开始有自己4万块钱买股票,有赚有亏,亏的比较多,不过踩狗屎运中了一只新股世名科技,新股开板后卖出,大概赚五万多。后面遭遇股灾也亏了一些就没再买股票了。转定投,到现在定投每周投800元,现在投入大概28000左右,盈利大概4500。我一直认为基金定投是最适合普通投资者的理财方式。
买小鸡的故事一位经商的犹太人来到农村,看到一位农民养了200只鸡。如果让我们平常人来看,最多只会问一句别人什么样的行情,犹太人也是如此,但对他来说就是商机。这位犹太人在了解了行情之后,开出比平时高的价格,以100元收购了老农150只鸡,总价15000元。
一个礼拜之后,这位犹太人再次来到农户的鸡舍,表示要以500元一只的价格收购全部的鸡。听到这样的高价,老农心里是满心欢喜。随即同意了这笔买卖,双方最终以25000元的价格成交。
这次疫情能给家庭投资理财方面带来哪些经验和教训?这次疫情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对于我们家庭资产的配置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验和教训想说以下几点:
首先想说的是保险,这次疫情让我们知道保险有多么重要,无论是重疾险,定期寿险,医疗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风险的对冲是多么重要的工具,官方统计数据说这次得了新冠肺炎的医疗费用大概在40—70万之间,这是一笔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很大的开销,这时候有人会说,国家不是已经免费医疗这些人了么,可是随着近期国家发布新闻不再免费医疗新冠肺炎患病着,而疫情虽然得到了整体的控制,但境外情况不容乐观,境内仍需高度警惕,感染风险仍然存在。当然这只是一个突发的黑天鹅事件,可是保险不就是面对这些黑天鹅事件最大的风险对冲么,以小的投入对抗大的风险,这是我们家庭资产配置当中的重要一环。
其次,对于之前普通的理财产品,包括公私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以及雷倒一片的P2P等,这次疫情加剧了劣质产品的暴雷潮,但在这之前,在国家降杠杆,经济下行,新资管新规出台,大的蓄水池逐步有房产变更为其他资产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再像之前一样来看这些产品的逻辑,以前很多人基本上觉得买点信托产品,基本上可以刚兑,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监管严谨刚兑的背景下,信托能投资吗,现实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遍地的暴雷潮,底层资产出现了大规模的违约。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管清友先生提到的过的,暴雷五环之说,最外边五环就是P2P,四环是私募基金,三环是券商资管+信托,二环是商业银行,随着包商银行出现被政府接管,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国内资产暴雷到了什么程度,因此,谨慎对待现有产品,重新建立投资逻辑以及配置逻辑很关键。
最后,我们仍然相信中国的经济有很强的韧性,未来十年甚至是二十年,世界经济的增长仍然要看中国,本次疫情之后,我们看到,全世界央行都在实行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而美元又是世界流通货币,这就势必会让全世界为之买单。反观中国,货币政策仍然持谨慎态度,虽指导利率lpr去年有过几次下调,但没有像美国那样直接无限期降息到负利率那样的大动作,而我们正在紧锣密鼓的出台相关的财政政策,政治局会议的常态化,越来越提到经济复苏的相关政策,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政府给带来强劲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内需,比如之前浙江省发布消费券,国家再次提高财政赤字等。除此之外,我们还相信,中国的优质资产仍然是可以长期持有的,再A股逐渐港股化的进程中,长期持有这些硬核资产,做时间的朋友,让自己慢慢变富。
关于本次投资理财 故事和投资理财故事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