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全程

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60份报告存分歧

XiaoMing 0

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60份报告存分歧

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60份报告存分歧 更新时间:2010-12-12 8:35:11    12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受市场广泛关注的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调控方向也将于本周公布。

当天下午,央行决定自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华夏时报》记者从多方渠道了解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已有来自官方 和民间等多家机构的经济调研分析和政策建议,分别以报告或内参的形式上呈决策层,为明年经济工作定调做依据。

一位接近政策决策层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这些报告自两个月前开始已经陆陆续续通过各种渠道上呈中央,主要来自各个部委、企业协会和民间机构等,数量可能多达60余份。工作会议三大起草小组会充分参考后再起草相关会议文件,并提交给最高领导层审阅修改。

记者采访多家报告起草单位了解到,如此多的报告在为中央决策层集思广益的同时,其观点和对经济的预判难免仍存在一些争议。但总体看,“稳增长、抑通胀、调结构”是2011年宏观调控的核心内容,而争议的焦点则主要集中在这三者的先后顺序上。

一份来自商务部的报告强调,2011年外部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形势不容乐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对本报记者表示,2009年的货币政策是宽松的基调,2010年实际上是一个收缩的方向,2011年货币政策应该转向中性,但收缩的力度或者控制流动性的力度应谨慎把握,不宜进一步加大。

调研报告密集上呈

官方与民间等机构的经济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密集递交决策层,拉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序幕。

“今年不但央行、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等各个部委上交了调研报告,一些科研院所、证券机构也都纷纷递交了经济分析报告。”上述消息人士称。

据该人士透露,每年经济工作会议前夕,各方的研究报告都会密集出炉,作为决策层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但今年来自民间的调研报告明显比往年多,政府多方汇集政策建议,也是为了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开个好头。

目前,这些报告已经上交决策层,会议三大起草小组在起草相关会议文件时会以此为参考,文件起草完毕提交给最高领导层审阅修改。

而1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是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风向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表述已经对明年经济工作定下基调。

报告建议存分歧

在各方提交的调研报告中,智库专家们对经济问题研判略有分歧,而这也显示出2011年局势的复杂性。

本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来自官方和民间的报告对于明年宏调方向定调基本一致,普遍认为“稳增长、抑通胀、调结构”是2011年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内容,但各部委在其先后顺序上观点有分歧。

记者从商务部获得的报告显示,商务部希望既能稳定出口,保持外贸平稳发展,又要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外贸结构。而二者选一,商务部可能更倾向于调结构。

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人士则向记者表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结构调整措施有助于节约能源、保持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短期降低了生产能力,使总供给曲线下移,通胀走高。比如拉闸限电导致了一些省份的“柴油荒”,这又会变相提高运输成本,进而提升物价。

尽管此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控通胀着墨不多,但明年如何控制通胀已经成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绕不开的话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陈佳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特别提醒,目前通胀压力在增加。而管理通胀预期、防止资产价格泡沫与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之间也存在分歧。

对此,发改委建言,在短期内需要紧缩货币以稳定通胀预期,而在长期则需要通过结构调整以转变增长方式。

同样,对于通胀的经济议题,官方和民间也出现了不同声音。不少专家认为官方应严防通胀、平抑物价。但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近日则表态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强劲,甚至略显得有点偏热,但是还没有到引起高通货膨胀的热度。他认为这波通胀不是全面过热引起的,也就不需要采取全面的严厉的紧缩措施。

考验政策调控尺度

观点存分歧,考验的是决策层对于政策调控的拿捏艺术。

多位受访者向本报记者指出,对于决策部门而言,除了理性看待、治理通胀外,更应关注经济增长率。日前中金公司提交报告指出,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维持不变,足以支持明年9.3%的增长。

相对于中金公司明年9.3%的增长预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显得更为乐观。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递交了一份长达260页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年是中国经济恢复性的一年,未来将进入常态发展,消极因素的影响并不会像想象中那么大。”报告执笔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对本报记者说。

他认为,由于外部环境的恶化,货币政策转向,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投资回落和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这些消极因素无法回避,上下行力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基本可以抵消。9.6%是刘元春对中国2011年GDP增速的预计。“对于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走势,我们偏乐观。”他说。

对宏观经济运行走势的研判,也决定了宏调收紧的尺度。

2008年宏观经济急剧下降导致了2009年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释放的巨额流动性在刺激经济回升的同时,也推高了房屋、股市价格,进一步演变为2010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和目前的通胀走高。

目前多部门已经采取了连续的紧缩措施来控制物价,但是过分紧缩货币政策可能使经济增速下滑,在建项目无法完成。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均认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攻坚之年,需要较高的资本投入来支撑。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4万亿元催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过度收缩流动性,势必带来较大风险。

对此,张立群表示,2011年货币政策收缩的力度或者控制流动性的力度应谨慎把握,不宜进一步加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任若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往往只管半年,在全球流动性泛滥以及多重政策目标的挟制下,经济周期越来越短,宏观政策需要相机抉择。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上海仪器测量

3d测量

光学影像测量机

3d影像测量仪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