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全程

华人金融理财怎么样(华人金融家)

winter 0

理财,顾名思义就是财富管理。对应的英文表达是financial planning。广义上涵盖职业规划、子女规划、保障规划、投资规划、现金规划、税收规划、遗产规划;狭义上主要指投资。王永增2001年提出,理财是一类文化,理财是一种理念,理财是一个趋势,理财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中国理财思想的渊源

中国古代理财思想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战国时期,成熟于西汉中期,其标志就是司马迁《史记》的问世。《史记》中《货殖列传》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理财思想。书中提到,范蠡有理财头脑,是一个有经济思想的人,其主要理财思想包括: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未雨绸缪。司马迁认为,占有了一定量的资本选择了谋生行业和职业之后,能否发财致富,还取决于经营者的聪明才智。能者可以积累财富,无能者已有的财富也会散失。

中国古代不少思想家都认为勤俭是致富的根本条件,比如韩非就认为:富者是由于“力而俭”,贫者是由于“侈而惰”。司马迁则认为:勤俭只是致富的一个一般条件,而不是决定条件。单纯依靠勤俭,只可免贫,而不足以致富。要想致富发大财,必须“用奇胜”:出奇制胜的经营之术。除了“用奇胜”之外,司马迁还强调“诚壹”,即专业化分工。

桑弘羊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理财家,他提出了国家专营思想、统一货币思想、治理通货膨胀思想、本末并重思想。

宋元明清时期的家训中的理财思想主要阐述了节俭、量入为出和簿记入账等三大管理生活资料的理财原则。认为处处皆节俭,事事不妄费,要统筹安排,量入为出,要将每日每月每年的收入和支出都记录在册。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金融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口袋里的钱也有了结余,理财思想也就慢慢从理国之财为主过渡到理家之财,出现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现代理财理论,将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单身期、家庭与事业形成期、家庭与事业成长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五个阶段,从收入、支出、税收、风险等各角度,运用储蓄、基金、保险、股票、证券、期货、外汇等理财规划工具,对各阶段进行理财规划。

二、西方理财思想的由来

西方传统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明,对于西方理财思想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圣经》中写到:智能人家中积蓄宝物膏油,愚昧人家中随得来随吞下。“不劳而得之财,必然消耗;勤劳积蓄的,必见加增”“诚实人必多得福,想要急速发财的不免受罚。”

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孕育了西方最早的理财观念。色诺芬认为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柏拉图认为每个人只有从事一种劳动的能力,但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由此产生了个人需要同个人能力的矛盾,解决方法就是建立城市,使人们联合起来分工。亚里士多德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为的是满足消费;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值。其中包含了最早的货币增值与通过交换实现使用价值的理念。

谈及西方理财思想,不能不提到犹太人。二千年前,当中国先贤们还在倡导“正人君子”,“舍生取义”,并且竭力表明自己是君子而非小人的人,对“利”字和“钱”字都退避三舍的时候,犹太教的拉比们就已经开始教育他们的同胞,“钱不是罪恶,钱是神对人的祝福”,“《圣经》发射光明,金钱散发温暖”,“身体依心而生存,心则依靠钱包而生存”。在犹太人看来,金钱是人生的工具,应该努力去拥有它。金钱是成功的标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工具,没有钱竟然连上帝的礼物都没有,所以“金钱是给美好人生的祝福,是人给上帝的礼物”。

犹太民族的思维方式类似于双重性格,他们提倡节约,但不提倡吝啬:他们提倡储蓄,但储蓄只是为了投资;他们在商业中提倡契约和诚信,并以诚信征服世界,但同时他们又善于钻法律或制度的漏洞;他们做生意小心翼翼,但又经常大手笔地冒险…… 这就是犹太民族,世界上最会赚钱的民族。

三、中西方理财文化比较

不同的土壤滋生了不同的理财观念(见表1)。儒家文化认为“人重于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体现在现代理财行为中,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只问播种而不关心收获。西方在财务管理中则以“结果论”作为理念指导,认为“事重于人”,以客观的材料和实据进行效绩评估。

在财富形态上,中国人遗留着来自农业社会的传统,“斯士有斯财”;在投资形态上,讲求规避风险,偏爱硬资产和有形资产,只有房地产、珠宝、金银财宝才有财富安全感;而现代知识经济强调的是资产的流动性、财富资本化、资本证券化、资产无形化、实物和有形资产的长期贬值趋势不可避免。

不同的文化生活滋生了不同的理财模式。华人理财文化倡导“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优势是以点滴节俭的生活换得较高的储蓄率,加之一家庭为中心理财形成合力,使得华人财富的增长令人刮目相看。而其劣势则在于有时敛财过于苛刻自己,不能豁达地享受生活。万事不求人的思想,难免使得投资过于保守。很多华人心底里很想赚钱,但表面上耻于谈钱,结果增加了交易成本,失去了一些发财机会。

另外,华人的社会行为在更大程度上是由道德而非法律而规范与调节的,儒商重视以诚信为本,一诺千金,缺乏契约与法律的保障,使得交易成本增大,市场范围缩小。欧美讲求“天赋人权”,主张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个人参与,注重产权制约,靠法律解决争端。

中西方理财观念对比如下:

(中)投资保守,不擅长借钱;

(西)鼓励创业,积极投资。

(中)勤俭节约,储蓄为先;

(西)鼓励超前消费,借钱消费。

(中)企业和家庭产权不清;

(西)社会产权明晰,亲兄弟明算账。

(中)表面都耻于谈钱;

(西)商业交易中实话实说,不忌讳谈钱。

(中)社会信用不健全;

(西)重视社会信用。

四、中西方理财的共通之处

1、开源观:孔子主张不射在巢中之鸟,刘安提出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是一种培植财源的理财思想,契合了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仁义理财观:这是《论语》理财思想的核心部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节财观:《论语》开篇有“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管理国家,办事要认真、守信、节财、爱护人民,调用民力要顾及他们的生产时间。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约,不是勤劳。诚然,未有节俭之前,须先有勤劳。但若只有勤劳,无节俭,有所得而无所贮,资本决不能加大。”犹太人生财的锦囊也与节财密不可分。

4、诚信理财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没有基本的信用,实在不知道还能做成些什么。徽商讲求仁、义、诚、信,奉行: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诚待人,市不二价。晋商亦然。诚信之道在西方的体现便是严格的契约观。正如富兰克林所说:信用就是金钱。

犹太人在经商中最注重“契约”。犹太人一经签订契约,不论发生任何问题,决不毁约。他们认为“契约”是上帝的约定,犹太人由于普遍重信守约,相互之间做生意时经常连合同也不需要。犹太人信守合约几乎可以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在做生意时,犹太人从来都是丝毫不让、分厘必赚,但若是在契约面前,他们纵使吃大亏,也要绝对遵守。

5、和气生财观:儒家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同业往来中,既保持平等竞争,又保持相互支持和关照,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双赢有内在的一致性。

6、时间价值观:孔子认为“藏不如用”,将它收藏起来,不如卖掉为好。在西方国家,货币时间价值论提出:现在的一元钱价值与未来一元钱在价值上不等。

五、中西方理财观念的差异

1、开源与节流的偏重

明末的晋商:一方面唯利是图,另一方面紧守钱财,喜欢建房购地。在西方:注重钱生钱,把蛋糕做大而非人省钱。犹太人在生活上以节俭著称,但他们大多投身于金融行业和投资回收较快的行业。犹太人认为,钱不是靠节俭攒来的,而是赚来的。在节流的同时,他们更注重开源。他们的理财观,立足于赚,更为积极主动。

2、金钱观念

儒家耻于言利造就了士大夫阶层对金钱的含蓄态度。犹太人则认为:钱随人贵,钱随人贱。只要有钱赚就绝不放过任何机会。理财是犹太人的生活习惯,融入骨子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是出了名的抠,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斤斤计较;但是该花的钱,犹太人也毫不吝啬,他们也会享受生活。

3、对风险的认识

同是对利用时机,中华文化认为投机多与取巧连用,有名不正言不顺之惑;西方文化认为,投机是通过主动承担风险而获取报酬的行为。

儒家: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西方:出是原因,入是结果。没有耕种就没有收获。投入的不足在长期内将限制收入增长的后劲。量效为出:根据支出的功效来决定支出的内容和数额。

犹太人深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因此他们对收益和风险看得特别清楚,高收益,必然会付出一定代价,比如说风险,资金的流动性等等,因此他们会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妥善决策。

4、对财富的分配

东西方相比,在利益分配的原则上,东方趋于平均化。儒家:主张有差别的均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西方:强调贡献,强调分配的激励作用。

5、对融资的取舍

中国素有“万事不求人”的古训,不到万不得已不愿开口借钱。西方:适度负债能在保障经营安全的同时加快财富积累。借鸡生蛋,借钱生钱,借明天的钱使自己今天生活得更好。

6、对数字的态度

中国不会在数字的精确度上斤斤计较,犹太人则习惯于用准确的数字来描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例如,中国人会说“今天很冷”,“今天比昨天热”。而犹太人一定是:今天是零下十度;今天的温度是38.5度。

7、价值实现空间

中国讲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范围,空间受到限制。而古希腊拓展到整个城邦:根据优势进行分工,发展生产,开展贸易,通过交换实现比较利益。

bitget交易平台注册下载

bitget最新交易平台

bitcoin官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