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旦到MIT打造跨越重洋的最佳学习实践
从复旦到MIT,打造跨越重洋的最佳学习实践
从复旦到MIT,打造跨越重洋的最佳学习实践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MBAChina网讯】对于上海复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复志)董事长、复旦IMBA校友封华而言,复旦-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实验室项目(以下简称:复旦-MIT China Lab项目)给了他莫大的惊喜。他创办的上海复志,初步构建了3D打印行业的生态系统,在美国和欧洲设有分公司,是全球桌面级设备商中极少数同时拥有3D打印机、3D打印切片软件、3D打印耗材和专业解决方案的公司。
见过“大世面”的封华这次也感到了“Surprise”,他在9年前曾参与过China Lab项目工作,对于China Lab,他怀着深厚的感情。“项目伊始,我更多期望的是,学弟学妹们能够像我当年那样,有所学、有所悟,并未对团队的咨询回馈本身抱过多的希望。而今天,听完团队在曾成桦老师带领下所做的报告后,我发现,他们的见解远远超出我的期待和认知。”
这是校友客户对于复旦-MIT China Lab项目的一个中肯的点评。China Lab项目是复旦 MBA 商业咨询实验室(以下简称:iLab)的重点项目,iLab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在国际 MBA 培养方案中设立的最多样化、最有影响力的行动学习项目,自2005年起,已成功地与逾100家中外企业合作,完成了超过200个iLab项目。今年的复旦-MIT China Lab项目,跨越重洋,实现了复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深度合作,为美敦力、INNOSPACE+、上海复志、复兰教育科技等四家知名企业提供“一对一”的商业咨询服务。
图示为参与今年复旦-MIT China Lab项目的全体复旦学子在MIT之旅期间合影
面向客户,交上满意的答卷
今年的复旦-MIT China Lab项目共分为四个小组。美敦力小组的目标是,帮助美敦力公司调研,研究为中国糖尿病患者提供价值医疗的可行性。INNOSPACE+小组的课题是,探寻如何帮助客户的孵化器拓展海外创新转移平台,并就海外项目引进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上海复志正在为进一步开拓美国市场做准备,与之合作的项目小组负责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并提供商业建议。复兰教育科技希望向K12学校的学生宣传手机管控的必要性,并推广教育APP,与之合作的项目小组需要为此制定详细的方案。面对企业给出的题目,项目组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在四家合作企业的会议室里,四个项目小组分别做了终期汇报,对此,客户们纷纷点赞。美敦力表示,“感谢复旦MBA团队从不同视角给到我们非常新鲜的想法”。INNOSPACE+希望在项目落地过程中与项目小组继续合作。复兰教育认为,队员们对美国的K12学校的情况进行的深度分析,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支持和背景调查。上海复志的封华如是评价,“他们以地毯式的调查研究,挖掘出了我们创业5年来都尚未掌握的新鲜数据和信息,提出了有效的方法论和极具建设性的意见。其中有些意见我们马上就可以投入实践,有些我们可以用来在思想上武装自己,有些我们需要在未来不断回味和应用。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极具启发性而且很有实操性的报告。”在给了正面反馈的同时,四家企业也结合实际,给各项目小组有益的建议。
图示为INNOSPACE+项目小组在终期报告时与客户合影
跨越重洋的Online团队
和国内商业咨询实验室不同的是,在复旦-MIT China Lab项目中,每支团队由2名复旦MBA学生与2名MIT斯隆商学院的MBA学生组成,跨越重洋的多元文化在此会合。于是,Online成为了各小组推进项目的常态。从项目启动、到前期调研,从数据分析到中期和终期面向客户的两次汇报,整个过程因为组员们的相隔千里而显得并不轻松。但大家都表示了充足的信心和耐心,在直面挑战的过程中,大家对中国古老的人生智慧有了更多的体悟。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谋定后动,运筹帷幄,明确了目标和工作步骤,无论多遥远的战场,无论多难打的硬仗,都能取得胜利。项目小组的同学们深谙此道。上海复志团队中来自MIT的Daniel Lavie同学,用本组工作方法论,详细阐释了战略性思维的运用:“项目伊始,我们设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项目目标和工作推进步骤。我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工作背景和擅长之处,进行了分工,打算按照‘目标进行调研——基础调研提出假设——继续调研修正假设——根据假设提出解决方案’的思路开展工作。按照这样的安排,我们的项目推进有条不紊,最终,我们根据研究的结果,建议上海复志对其销售团队及市场团队进行适当重建。”
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这是朱熹的名言,指出只有在实践中探索,才能找到真知。要想制定出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法,详实的前期调研尤为关键。它是一切洞察和战略的基础,不同的调研方法和调研对象,都可以帮助项目组不断修正对于问题的精准认知。上海复志小组的队员都没有工科背景,起初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资料阅读,才能突破行业屏障,在积累丰富的二手资料后,小组利用四月底赴美访问之机,参观拜访了上海复志位于美国加州科斯塔梅萨的分公司,进行了一手资料的收集;这些前期工作,帮助他们建立了对3D打印行业的有效认知,得以对3D打印的美国市场做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和分析。美敦力的四位队员,不仅研究了中国医疗改革政策和法规,还实地走访了三甲、二甲等公立医院、民营医院诊所和保险公司,并进行了深入访谈。作为唯一的涉及教育领域的项目,复兰教育科技小组对大量的国内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完成了海量数据分析的巨大挑战。
图示为复志小组拜访复志加州办公室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跨越大洋两岸的各小组队员,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教育、职业背景,他们必须充分交流、相互包容,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大家克服了时差和语言、文化的隔阂,多次举行视频会议,打磨报告,练习演说。美敦力小组的马伶俐回忆,在项目启动初期,队友之间并未达到高效的沟通,但是每位成员都非常成熟、专业,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很快就寻找到了解决方法,合作迅速变得默契而高效。在四月底赴MIT访问期间,各小组得以面对面直接沟通,美敦力小组甚至有一天连续讨论了整整五个小时,直到凌晨两点半才结束。INNOSPACE+小组的复旦组员赵堃和征言表示,他们通过MIT的两位同伴,了解到美国孵化器的运营模式和投资逻辑,而他们关于中国孵化器的报告也打破了美国队友们对中国孵化器行业的固有认知。上海复志小组中,MIT的同学熟悉科技项目,复旦的同学则更了解中国企业文化,双剑合璧,能对客户真正的需求把握更深入。中美混搭的队员组成,让大家在合作中互补,有力提高了项目推进的成效。
关于MIT的点滴笔记
在进行终期报告前夕,参与项目的复旦MBA队员们亲身前往波士顿,进行为期五天的MIT访问之行,这是历年复旦-MIT China Lab项目的重要环节。在这座世界院校,大家用眼睛、心灵记录下了受启发、受振动、受鼓舞的点滴笔记。
贴心的MIT斯隆商学院,早在队员们到来之前,就提前向几位复旦学子组织了问卷调查,了解每个人的偏好,据此安排大家坐进了相关主题的课堂。学习的主题涵盖区块链、企业家社会责任、弹性系统分析、公共就业计划的一般均衡效应、系统动力学、投资管理等方面,复旦 MBA学子与MIT MBA学子坐到了一起,进行高强度的头脑风暴和思想碰撞,令人深受启发。
给同学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参观MIT D-实验室,这是一个为改善全球贫困问题而提供合作和解决方案的项目,激励有才能的学生运用数学、科学、工程、社会科学和商业技能来解决贫困问题。让人振动的是,众多废弃的材料在他们手中变废为宝,例如用废弃的自行车和油桶做成发电设备,帮助人们在没有电的贫困地区改善生活品质。
行程最后一天,恰是斯隆商学院的传统活动——“海报日”。复旦MBA队员们在斯隆商学院的学生中心架起了海报,推介各自的China Lab项目。斯隆商学院院长和主要领导们都出席了这次展示,对每一组的项目都进行了解和指导,大家由此获得了不少对终期汇报十分关键的建议,表示深受鼓舞。
图示为美敦力小组在海报日现场
最好的学习,源于实践
在参加今年的复旦-MIT China Lab项目的过程中,复旦MBA的学子们均表示受益匪浅,除了可以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获得大量新知和一手经验之外,大家还从本次China Lab项目中获得了更多。
他们用真诚、朴实的话语,总结了自己的收获:
“从上海复志的董事长封华身上,我们学到了一个优秀的商业领袖应该是什么样子。从市场部经理牛丽岩小姐身上,我们发现只要是为了钟爱的事业,一个人真的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废寝忘食,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同时,我们也在互相学习,学习如何多线程地工作,如何有效地管理事件,以及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上海复志小组的复旦组·
“这次项目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无论是专业的导师还是友爱的队友,都向我分享了许多知识与经验。我们像家人一样一起工作,相互理解与关心。客户也非常友好、开明,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他们的善意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希望能带给他们有价值的回报。”
——上海复志小组的复旦组员杨欣然
“在这一段愉快的合作过程中,我一直在自我训练,取长补短。”
——美敦力小组复旦组员王晨辰
“MIT同学参与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机构的经历分享,让我们大开眼界,收获颇丰。”
——INNOSPACE+小组复旦组员赵堃、征言
“复旦-MIT China Lab是我MBA旅程中最棒的经历之一。我学到了如何为一个力图打入全球市场的中国初创公司设计市场营销计划,学到了如何用具有远见的分析和建议为公司带来更多价值,更重要的是,我和聪明、勤奋、有责任心的复旦队友们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用一句话总结China Lab经历,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并且让人感到惊喜的实践之旅。”
——上海复志小组的MIT组员Jeff Huang
“对于这次机会,我非常感激。这次项目旅程定会让我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铭记。”
——上海复志小组的MIT组员Daniel Lavie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最好的学习,源于实践。今年的复旦-MIT China Lab项目,从上海到波士顿,从复旦到麻省理工,以跨越重洋的最佳学习实践,为复旦MBA的学子们,上了最好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