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找资源全球最牛中海油忙抄底闯进美后院
中石油找资源全球最牛 中海油忙抄底闯进美后院
中石油找资源全球最牛 中海油忙抄底闯进美后院 更新时间:2010-1-29 0:08:08 金融危机带来了欧美国家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使行业内重组现象加剧,但对中国企业来说,此时正是走出国门,进行核心技术收购的大好时机。 普华永道日前发表的一份报告称,中国2009年境外投资活动“史无前例”,仅2009年下半年,投资交易并购数量环比增长都在50%以上。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中国2009年海外并购达433.9亿美元,仅次于美、法,名列第三。 仅2009年下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就派出了4份15亿美元以上的大单:兖州煤业收购澳大利亚费利克斯矿业公司;中石化收购澳新农;中石油投资加拿大阿萨巴斯卡油砂公司资产;以及中投公司收购美国AES电力公司15%股权。而2009年上半年,中石化以89亿美元收购瑞士阿达克斯公司更是创下全年海外并购之最。 2010年1月初,《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总结中国这两年的海外并购战绩:仅2008和2009两年,中国海外并购额便超过本世纪前8年的总和200多亿美元。 报道称,在2008年和2009年海外并购额连续攀升后,2010年中国将继续在自然资源、制造业和金融业等领域走向世界。 找资源 中国石油全球最牛 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中国海外投资的重点是资源类资产。 2009年7月,中石油联合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拉克油气田竞标中脱颖而出,成功拿下该国最大的鲁迈拉油田开发项目,中石油也成为30多年来第一批进入伊拉克石油技术服务市场的外国公司。这张百亿美元大单,令中国得以分享该油田177亿桶的石油蕴藏量。 中石化也不甘落后,8月,中石化成功收购瑞士阿达克斯石油公司,获得了该公司在北非和伊拉克的油田开发权益。2009年底,中石油在伊拉克梅开二度,在该国第二轮油气田竞标中,再次赢得一处巨型油田的开发权。 在中东地区之外,中国企业“找油”的足迹也随处可见。2009年8月,中石油以33亿美元全额收购了哈萨克斯坦一家油气公司。在南美,中石油和中海油联合出资,竞购阿根廷YPF公司。在北非,中石油则有意出资50亿美元买下壳牌石油公司在尼日利亚的油田。 在石油行业之外,2009年中国企业在矿产资源,尤其是铁矿石来源上的投入也令人惊讶。尽管年初遭遇了并购力拓的失败,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国企业在矿产资源上的大手笔投资。 3月,华菱钢铁以5600万美元入股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巨头FMG;10月,宝钢集团向英美资源集团提出,以10亿英镑入股该公司在巴西的一处矿场;同月,宝钢还发动了另一宗收购,目标是一家澳洲矿商,金额高达2.8亿澳元。 获突破 中航“拿下”FACC 2009年年底,中国海外投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中航国际下属的西飞公司成功并购奥地利飞机配件制造商FACC公司,这是中国航空工业首次海外并购,更是亚洲航空制造业首次并购欧美航空制造商。此举标志着,中国的海外投资已经不限于大宗商品等传统领域,而是向高科技产业迈进。 FACC公司是空客A380一级零件供应商,波音787二级零件供应商;为多家飞机制造商提供飞机零部件,在国际市场上口碑颇佳。而该公司掌握的先进的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不仅对中国大飞机项目意义重大,还意味着中国的大飞机制造业已经不再是在上海简单地为麦道80客机造尾翼,或者把欧洲的零件运到天津组装几架空中客车――中国已经进入了航空制造业的核心领域。 中海油闯进美后院 另一项突破性的成就则是中海油成功突入美国市场。11月,中海油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购入其所持的美国墨西哥湾4个勘探区块权益,这是中国石油公司首次在被称为“美国的后院”的墨西哥湾拥有油气资产。 《华尔街日报》当时的报道称,此次进军墨西哥湾被认为是中国石油公司的重要突破,中海油终于一只脚踏进了美国,并宣告了中国油企无法入美日子的正式结束。 而在2005年,中海油就曾试图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但美国方面以能源安全为由在政治上的强烈反对,使中海油被贴上了美国能源安全威胁的标签,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这次美国人再也挡不住中国的步伐。”《华尔街日报》说,自2005年以来,整个世界已经越来越能接受中国企业――甚至是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进行收购的想法了。 大手笔 腾中重工吞下悍马 如果说2009年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有什么年度特色的话,那就是在汽车行业上的几个大手笔。因为2009年是中国汽车市场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一年。 2009年初,美国两大汽车巨头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先后申请破产保护,另一巨头福特公司也危在旦夕,急于保命的巨头们纷纷选择出售旗下品牌以减负套现,不过巨头们可能没想到的是,素为他们所轻视的中国车企竟然遍布几乎所有的出售计划。 首先爆出的是吉利控股竞购福特旗下沃尔沃汽车的消息,接着通用在欧洲的欧宝和萨博身后已出现了中国买家的身影,最令人惊讶的则是名不见经传的四川腾中重工拿下大名鼎鼎的悍马。 业内锐评 中资收购是“单相思” 美国《商业周刊》4月刊登了一篇文章,称鉴于中国车企目前的能力,中国车企想并购美国汽车品牌是在“单相思”。文章以四川汽车购悍马为例说,四川汽车只拥有1.5亿美元的资产,想一口吞下悍马根本不可能。文章总结称,中国车企是想通过资金换取西方的知识和技术,这种联姻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可谓是一厢情愿。 除了传统的自大观念作祟,一些人对中国崛起的莫名恐惧也是一大阻碍。2009年3月,美国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收购国内汇源果汁被有关部门叫停后,国际上更是掀起一股抵制中资收购的歪风。2009年6月,由于澳方出尔反尔,中铝195亿美元入股澳大利亚力拓集团的交易失败。 别急着出去当老板 对于中国企业对海外制造业的并购活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教授冯鹏程的态度也有所保留。 冯鹏程说,中国制造业品牌实力不强,在国外营销的影响力不够;而要把设备全拆回国,又要担心当地政府、工会等的反对。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汽车就是一例。 在金融行业,冯鹏程认为中国企业也需要小心为上,最好采取“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姿态,购入少数股份,而不寻求控股。他说,中国的金融业同西方相比还只是小学生,与其自己控股当老板,不如买入少量股份,派人当董事,一方面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分得红利,待将来羽翼丰满了再出手也不迟。 另一方面,老外们对来投资的中国人也并不是无条件的热情。对于习惯了在中国投资当老板的西方人来说,看到中国人坐在办公桌后面给自己当老板并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 “走出去”势不可挡 无论如何,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注定了中国要走出去,目标就是西方把持的资产、技术和资源。 其实,许多老外也看到了这一点,并且欢迎中国的投资。2009年3月,德国联邦合并与并购联合会主席凯・鲁克就曾表示,欢迎更多的外来资金到德国投资。 他说,他期待能够获得十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外来资金,其中中国投资者已经有了在今后6个月并购5家德国企业的意向。而一些外资保险公司甚至把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本身当成了一块大市场。美国一家财产保险公司就在中国针对并购交易中的风险,推出了“并购保证补偿保险”。 让我们回到那个所谓“一厢情愿”的悍马收购案,最新的进展是这样的:通用总裁在1月中旬底特律车展上表示,悍马的交易现在就等中国有关部门的批准,而他并不知道中国方面什么时候会放行。 这回,“情愿的”美国人要等着看中国的脸色了。 2009年海外并购一览 7月3日中投收购加拿大泰克资源17.2%的股份 12月3日中航工业西飞公司收购奥地利飞机零件制造商FACC公司 6月30日中石油、英国石油公司联手竞得伊拉克鲁迈拉油田合同 6月24日中石化收购瑞士阿达克斯石油公司 5月24日中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