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全程

中投投喂国际大鳄的肥肉

XiaoMing 0

中投:投喂国际大鳄的“肥肉”

中投:投喂国际大鳄的“肥肉” 更新时间:2010-1-28 22:27:04 2007年2月初,东京成田机场,平日低调的中投总经理高西庆刚刚步出航班就被日本的新闻媒体团团围住。欢迎宴会上的一位日本官员甚至一改日式严谨,说:“阁下到访日本期间,日经指数单日涨幅达到几年来最高。”  高西庆受到如此青睐是其背后被各界誉为“超级大婴儿”的中投公司,2000亿美元的可用投资额度使中投公司甫一诞生,就在风起云涌的主权财富基金界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万众瞩目。然而,大家猜得到开始,却看不到结局:不期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云谲波诡,随后几单大手笔投资的失利立即把中投推向了风口浪尖,直至今日仍然吉凶未卜。  生不逢时  时钟划回2003年底,彼时,中央汇金投资管理公司成立,先后用外汇储备600亿美元向中行、建行和工行注资,助力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动用外汇储备注资银行在各国并不常见,各界争论随之纷纭而至,但也刺激了中国如何运用巨额外汇储备的巨大想象空间。在此背景下,中投公司雏形已然显山露水。  2007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定调成立中投公司。9月29日,中投正式揭牌,注册资本金2000亿美元。可用于境外投资的实际资金总额大约在730亿~930亿美元之间,目的是拓展外汇运用渠道和方式,提高国家外汇资产经营收益。彼时,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5万亿美元,中投后续的投资空间足以让所有人浮想联翩。  正当国人为中国终于诞生了一家世界级的投资公司而欢欣鼓舞之际,中投公司海外首笔投资即告失利的消息也在一年后高调见诸于国内外各大媒体。2007年6月,中投公司未及成立,便以每股29.605美元的价格买入国际PE大鳄黑石集团首批9.9%无表决权的股份,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直至2008年10月,黑石集团默认中投公司再度增持其股份至12.5%之际,中投公司在百仕通集团上的投资浮亏已经达到20亿美元,浮亏为初始投资额的2/3。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7年12月,中投耗资50亿美元获得摩根士丹利公司发行的可转换股权单位,由于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摩根士丹利股价也大幅下跌。如同投资黑石一样,中投对摩根士丹利的投资也呈现了账面巨亏。祸不单行的是,即使在颇具安全边界的现金管理投资,中投54亿美元投资的美国Reserve Primary货币市场基金也因受雷曼兄弟破产连累跌破面值,中投的损失持续加重。  “中投生不逢时,赶上了这轮金融危机。”前任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如是评价。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的专家曾刚则表示,中投之所以屡战屡败,不可否认中投自身也存在问题,它在决策上似乎太快了。“一般的国际类似投资机构,刚刚成立的一段时间不会有所行动,而是要先对市场形势进行研究,同时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和机制等,但是,中投甚至还没正式挂牌就急忙出手,这不能不说行动有些过于仓促。”  瓶颈难破  莺啼初试便折戟海外,项怀诚和曾刚的评述或许以偏概全,体制和人才的制约预示着中投的海外投资之路从一开始就绝非坦途。  中投成立之初,阵容豪华,但也官方色彩颇浓。负责中投日常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的是七人管理委员会,又称“七人小组”,前国务院副秘书长楼继伟、前社保基金总经理高西庆、前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弘力、前财政部副部长金立群、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前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汪建熙和前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司长杨庆蔚赫然分列其中。但对此财经“梦之队”,海内外的评价却是“具有战略眼光,却无实战经验”, “无论是我们的高管还是其他同事,都缺少经验,想想一边是缺乏投资经验,一边是我们手里的大笔资金,这的确很麻烦,但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境况。”中投副董事长汪建熙曾经笑称。中投董事长楼继伟也曾坦承:“以现在员工的能力,上来就做2000亿美元,我们压力非常大。”  对于中投高管的官方色彩,财经观察家们认为,从维护主权财富基金的安全性和员工的忠诚度考虑,中投公司的人才招聘对象应该限制在具有海外市场运作经验的本土人士和“海归派”中,并且彻底摈弃从官员中选拔的做法。同时,中投公司的绩效机制与薪酬水准只有与国际接轨,与主权财富基金的重要性相符,才能网罗到真正的精英。否则,恐怕会付出更多的学费。  除去体制因素,中投公司的法律地位,投资方向,发展战略等问题也一直难以清晰界定,故而广受外界诟病,最初期望能市场化、商业化运行的目标也逐渐变得不是那么触手可及。  两年多来,诞生之日就难以脱离行政化阴影的中投,在步履蹒跚中前行,比肩新加坡淡马锡的宏图伟志也在现实的掣肘中逐渐清醒。中投在特定的时刻以特定的方式建立,并且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商业文明演化的背离却远远不是一个暂时的现象。纵观海外,在公共事业框架中建立商业文化是所有主权财富基金最终归宿,对年轻的中投来说,这注定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挑战。  我们见证  海外首笔投资即告失利的消息将中投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给中投公司未来的投资决策带来无形的影响和压力。《中国经营报》2007年9月17日的报道,通过领军人物高西庆的行为特质解读中投公司的投资策略,并指出高西庆的挑战:作为一个成熟的、完整的机构投资者,最终无疑要把PE作为一项重要使命。但究竟何时投资,以什么方式进行投资,多种力量的制衡使得时机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发现百科

Bitget官网注册

方剂大全

币圈问答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