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货币政策或进一步强化精准滴灌定向降准仍可期
四季度货币政策或进一步强化精准滴灌定向降准仍可期
作为央行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走向的“风向标”,每一季度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都备受关注。其中关于货币政策取向措辞的变化,往往预示着下一步货币政策趋势。近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了今年第三季度例会,与第二季度例会相比,有多处表述出现变化。
从第三季度例会的整体表述来看,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四季度货币政策将延续注重效率、增强灵活性的基调,并将一步强化定向滴灌,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增速会明显提升。
强调“补短板、锻长板”
为抵御疫情的影响,今年以来央行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第二季度例会中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而在第三季度例会上,相关的表述则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补短板、锻长板,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针对“补短板、锻长板”这一表述,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补短板”主要是指要继续加大金融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二季度末,全口径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仅为24.6%,低于小微企业在税收、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的贡献度。未来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在为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方面还有改善空间。
“锻长板”方面,王青认为主要是指要引导部分金融机构在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及技术优势,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在特定区域、行业金融服务中达到领先水平。
这样,通过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独具特色的融资服务,就能在整体上为民营、中小微企业营造更为有利的融资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金融机构竞争力。
而在联储资管投研部总经理袁东阳看来,“短板”从供需结构的角度来看,疫情以后,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呵护下,需求端回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确,而供给端则在原有产能的基础上运行,企业新增产能的积极性不高。“长板”是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发达的产业链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展现,同时,中国在基建、轨道交通、工程机械、5G、电气等众多制造业领域实力强劲,产品质优价廉,并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对于强调“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原因,袁东阳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一方面,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仍然为负,在需求回暖以后,制造业投资乏力可能影响未来供给进而影响经济复苏进程;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事关就业大局,也是消费持续复苏的主要动力,扶持中小微企业有利于保证就业和拉动消费。
未提“总量”政策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中提出“坚持总量政策适度,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而在第三季度例会中却并没有关于“总量”方面的表述。
对此,昆仑健康资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分析认为,这实际上反映出央行对流动性总量目标的边际管控或有所放松。从经济基本面的角度看,国内外经济修复斜率放缓,第三季度例会也强调“当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表明央行对海外疫情和经济不确定性提高,在此背景下,一味强调总量适度不太现实,灵活调整更为重要。
“三季度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卓有成效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疫情的影响已经大为降低,与此同时,经济复苏势头进一步确定,尤其是需求端回暖趋快,企业生产预期增强,利润同比高增,就业也逐步改善,表明前期政策宽松也已产生了积极效果,此外,需求回暖也表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基础正在夯实”。
在王青看来,第三季度例会未提及总量相关内容,表明当前“总量适度”的政策目标落实较好,无须进一步强调,同时也不意味着这一政策目标会出现重大调整,未来货币政策重心将放在继续强调“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方面。
政策协同落实较好
第二季度例会中提出,“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有效对冲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在第三季度例会中亦删除了政策协同的相关表述。但是,专家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政策转向。
“下半年以来,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大规模发行,7月份以后财政支出增速明显加快,财政政策对经济修复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另外,下半年以来城镇调查失业率出现稳步回落态势,8月份该指标已降至5.6%,全年新增就业目标也已完成87%。由此,这段时间财政、货币、就业政策协同效应良好,我们判断这是此类内容未在三季度例会中进一步强调的主要原因。”王青表示,展望四季度,财政支出力度还会加大,服务业修复也会带动城镇调查失业率延续小幅回落势头,三大宏观政策的协同和传导落实效应有望进一步体现。
“疫情发生以来,在各种机制的协调下,财政、货币和就业等政策的协同和传导能力已经显著增强,比如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特别国债的发行等,既是跨部门、多目标之间进行协同的结果,也增强了政策的传导能力,继续健全协同和传导机制的紧迫性已经降低。”袁东阳认为,考虑到宏观调控涉及多部门、多目标的属性,以及防空转、防套利和提高政策效率的一贯要求,未来继续加强财政、货币、就业和监管等政策的协同仍然非常必要。
对于四季度货币政策走向,王青认为将继续延续保持总量适度,强化定向滴灌的政策基调。张玮认为,未来更多看到的是精准投放和资金脱虚向实严监管的相互配合,重在强调信贷资金投放到位,不至于分流到资本市场和地产市场。因此,大范围的降准未必可取,但定向降准仍就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