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东方航空公司财务分析
东航是中国三大国有骨干航空运输集团之一,拥有通达全球170个国家和地区1036个目的地的航线网络,是全球第七大航空公司。
多年来,东航基于自身转型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积极拥抱信息化、数字化。
作为智慧民航建设的先行者之一,东航从未停止过对于数字化赋能的探索和应用,信息化战略很早便作为公司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紧扣数据驱动和科技赋能的核心发展理念,通过数字化手段全面支撑公司企业管理、安全运行、营销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在东航看来,民航业的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发展密不可分。
如今,东航已建设拥有国内规模最大、商业和技术模式领先的互联网宽体机队,国内领先的自助服务率,最早启用地面运行枢纽保障、大数据安全飞行分析等系统,近年来还率先推出了5G+AI智慧出行模式。数字化技术的充分运用对增强航空公司全球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而言,疫情加速了民航数字化的进程,航空业旅客价值链需要一套涵盖技术、人员和流程的全方位的转型方案。东航除了在不断完善内部数字化转型发展体制机制之外,在信息化建设上,主要朝着国际民航组织提出的“创新在提高航空安全、效率、安保、便利化、环境可持续性和航空运输的经济性有极大潜力”方向努力,以流程为导向逐步实现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关键环节的智能化,借助移动互联技术逐步缩短管理轴距,用数据和算法驱动企业运营,促进跨领域信息的交互和共享,对内实现提质增效、降本减存,对外以新技术带来新能力、以新服务带来新营收。
第一,建立完善数字化发展的内部机制。
通过建立自上而下的数字化发展组织领导模式,不断完善内部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紧跟监管与战略需求出台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围绕数据驱动创新的核心发展理念,持续健全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据管理和监督考核机制,逐步形成了具有东航特色的航空公司数字化发展综合体系。
结合多年探索实践,东航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治理模式——即建设“战略、机制、专题、实现”四层管理体系,以“盘、规、治、用”方法论开展数据域治理,打造管用结合、以管促用的数据治理体系,培育共建、共治、共享的数据文化,并形成了国内首份完整的航空业数据标准体系,输出民航首份数据价值评估报告,航班资源宝数据产品也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揭牌首日挂牌。
同时,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东航积极打造数据运营体系,推动数据融入的运营模式和思维方式,实现以数据为基础的全员认知升级,在公司层面自上而下推行“无数据不争论”理念,即用数据说话,并组建业务IT联合数据团队,培养业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并根据职能差异进行企业数据的分层开放,促进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高层领导利用移动办公平台,快速有效掌握公司经营、运行、管理的第一手数据;中层干部依托数据实验室平台,开展问题分析和风险识别,挖掘数据价值和管理机会,落实“公民数据科学家”目标,推进公司“人人用数据”的管理风尚,自上而下塑造数据驱动文化;基层员工在工作流程中,嵌入了各类数据分析平台和工具,进行数据的随取随用,培养数据使用习惯。
第二,全方面增强数据风险防护能力。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防范转型带来的信息安全、数据合规等风险已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信息安全建设方面,东航建设了集团统一的“365”信息安全体系,以运行安全的“稳运行、快恢复、全监控”,和信息安全的“拿不走、进不来、改不了、看得清、留痕迹”为总体目标,围绕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运营三大方面全面推进安全防护能力的建设。
在管理层面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培训流程和考核评估办法,形成闭环管控模式,并结合内部发现问题和外部发展形势不断迭代更新,持续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在技术层面
,筑牢终端、网络、账号、应用、数据和数据中心6大安全围栏,逐项完善安全防护能力,持续开展成熟度评估,推进安全技术的迭代升级,在夯实安全基础的同时扩大安全防护覆盖范围;
在运营层面
,深化态势感知系统,提升海量安全数据分析与监测能力,增强资产测绘、情报监测、威胁发现、应急响应、自动处置等核心能力,实现从网络安全到业务异常的全面感知,在运营过程中切实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东航是国内民航首家任命DPO(数据安全官)负责全面管理数据安全的企业,始终将数据安全合规建设作为数据管理的重中之重,立足全球化企业定位,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国外《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等管理要求,不断健全数据安全保护,建立跨地域分类分级的数据交互合规管理体系,规范网络数据处理活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为数据共享生态的建设保驾护航。
第三,加大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创新支持力度。
围绕东航“行云”、“慧燕”、“智数”三大平台建设,聚集各类技术创新要素与资源,构建基于云架构、新技术、数据+算法的技术创新应用生态,赋能业务创新发展。
在此基础上,东航充分结合自身实际,依托DEST(即数据、经验、场景、技术)创新模型,将东航拥有的海量数据、丰富业务实践经验和应用场景,与新技术应用进行深度融合,有效构建新技术创新应用机制,用共享平台开放技术能力,降低IT创新门槛,触发业务创新灵感,让好的创新想法如潮水一般涌现。
为此,东航着力打造了“东航大脑”,将云计算、物联网、AI等新技术,与东航的数据、系统、流程、业务场景与知识深度融合,打造东航智能中枢,基于强大算力,通过“数据+算法+业务场景”的实施路径,像流水线一样向内外部快速提供规模化智能服务,从而实现业务的进化。
同时,东航持续与外部企业、机构合作,促进前沿技术与东航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探索,在核心重点领域成立联合实验室,加大资源投入,不断提升自主研发水平,丰富核心技术资产,快速补全东航的技术与资源短板。内外联动,通过科技创新赋予业务更加灵活高效的创新能力,持续丰富业务应用、优化生产方式,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打造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第四,打造以旅客体验为中心的数字化出行平台。
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探索智慧出行服务解决方案,实现客户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新模式,提高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服务能力。
东航依托旅客数字化出行平台,聚焦客户体验,一方面,推出“首见乘务员”服务模式,通过打通旅客出行的线上线下全流程服务,实现旅客在购票、值机、托运、登机等环节的全流程自助化,让静候在客舱的乘务人员成为旅客在出行中首位进行服务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和应用,实现旅客在东航服务旅客的全流程32个触点的“无所不能”,力求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的渠道去触达旅客,和旅客进行互动,用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持续提升旅客体验。
近年来,东航在智慧出行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与合作伙伴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推出基于5G的机场智慧出行服务解决方案,充分运用AR/VR、AI、人脸识别、RFID等前沿技术,旅客仅凭“刷脸”便可以实现值机、托运、登机的全流程自助式便捷出行;引入敏捷研发模式,开展随心飞、前程万里等爆款创新产品的设计交付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引领行业风向标;通过在深圳等机场开展空铁联运服务、在大兴机场开展空轨联运服务、在浦东机场开展空巴联运服务打造多式联运品牌,创新开发集成购票、选座、值机服务的“一步到位”产品,推出健康证明线上预审服务等,完善行李全流程追踪服务(已获IATA行李追踪全网络合规认证),进一步增强旅客出行体验,提升旅客满意度。智慧出行服务有效打通旅客服务各个环节,重新定义航空服务智能化、场景化、便捷化新标准,为旅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智慧出行新体验。
第五,持续提升运行资源保障调度能力。
东航采用“流程梳理优先、场景画像明确、核心能力构建”三步走战略,实施航班保障业务向流程化、集群化、生态化管控模式的全面转型。
东航聚焦“数字机坪”,结合航班保障全工种的自动排班体系,以移动化、即时化生产执行为基础,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建立企业内跨领域、全流程、全景式管控平台,将AI、智能算法融合到实时调度决策,获取保障资源效率,实现生产运行安全的双提升:通过软件定义、数据驱动、模型支撑、精准映射和智能决策等方式,实施运行各环节的要素在线、流程在线、算法在线、数据在线,构建智慧运行模式下的航前“测”、航中“控”、航后“析”的应用闭环,实现运行全过程的状态感知、实时分析、优化决策、精准执行,并探索对机坪各单位的数据交互融合,推进机坪资源的充分共享,打造机坪运行生态圈,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