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全程

【推荐】中国不良资产的前世今生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

Nancy 0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的诞生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国有企业大面积陷入经营困境,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剧增。

当时,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未完全形成,相当一部分的不良贷款来自于地方政府干预,信贷业务具有浓厚的政策性色彩。加之受到九十年代初期经济过热的影响,以及市场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银行在控制贷款质量方面缺乏有效的内部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据统计,

1999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34%,这意味着银行每放出100元贷款,就有34元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

当时,金融风险已然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大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危及金融秩序和社会安定,影响我国下一步发展和改革进程。

鉴于上述情况,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在认真分析国内金融问题和汲取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于1999年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简称AMC)——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分别对口接收与处置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贷款,中国的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由此诞生。

历史证明,经济下行均伴随着特殊投资行业的大发展。从欧美国家不良资产行业发展规律来看,每当经济处于不景气阶段,就是国际资本的饕餮盛宴,是贝莱德、橡树资本等知名特殊机遇基金获取丰厚回报之际。近年来国际环境变幻莫测,加之我国国内经济进入全面转型升级阶段,尤其受疫情影响,银行不良贷款、违约股权质押等风险暴露特殊资产正加速释放。

我国不良资产发展历程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从国有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改革起步,可以说发端于政策性需要,并逐步走向市场化。粗略来看,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政策性阶段、市场化阶段和完全竞争阶段。

政策性阶段(1999年-2004年)

1999年,由财政部为四大AMC分别出资100亿元启动资金,央行发放5700亿元贷款,同时资管公司又向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发行8200亿元的债券。四大资管公司通过以上贷款和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了1.39亿元用于购买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本阶段不良资产收购资金来源为央行和商业银行本身,资产公司均以银行资产账面原值进行收购,不良资产处置收益低于账面价值的损失实际由AMC和财政承担,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属于政策性剥离,主要目的是让商业银行轻装上阵。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日趋多元、完善,商业银行经过改革之后,其盈利能力逐步增强,已经逐步具备以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于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开始折价收购银行不良资产。

2004年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进行了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信达以账面资产50%的价格获得了2787亿元可疑类不良资产的批发资格,随后,信达又将其中1300亿元不良资产批发给东方资产。

市场化转型阶段(2006年-2012年)

2005年工商银行将4500亿元可疑类贷款分作35个资产包,按逐包报价原则出售,华融中标226亿元,信达中标580亿元,长城中标2569亿元,东方中标1212亿元。另外,工商银行又将2460亿元损失类贷款委托给华融处置。

2006年,财政部、银监会等有关部门讨论并出台了《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现代金融服务业转型的基本原则、条件和方向。

自此,资产管理公司开始了市场化转型,被收购对象也由银行不良资产拓展至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在商业化转型过程中,四大AMC接受监管机构的委托,对出现财务问题或经营问题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托管、清算和重组,并通过发起设立或收购相关公司,开始多元化金融布局,逐步发展成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2010年及2012年,中国信达和中国华融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转变为股份制金融机构。

全面市场化阶段(2012年至今)

在引入战略投资者之后,2013年及2015年,中国信达和中国华融于香港联交所先后上市,这标志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进一步向全面商业化迈进。

四大AMC向全面商业化转型时期,恰逢国内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生成进入上升周期。2012年以来,受经济增速放缓、实体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趋于恶化,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资产质量及拨备水平的下降,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需求相应增加,并带动不良资产供给规模的上升,进而为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此外,为减轻不良激增对区域金融业生态的负面影响,降低金融机构负担,加快推动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监管层也逐步放松了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准入限制。

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2022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万亿元。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商业银行不断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两大独特功能,以不良资产经营为主业的资产管理公司面临资产收购的黄金期。总体而言,当前市场供给增加,存在议价空间,不良资产包价格保持在理性运行区间,价格有所下跌。

供给渠道多元化

2022年,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系列政策,完善和规范不良资产市场相关制度,提高市场重组、出清的质量和效率,为不良资产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政策的调整完善也拓展了不良资产的内涵和外延,

不良资产供给不仅表现在数量增加方面,而且呈现出供给渠道更趋多元化的趋势。

有专家表示,现阶段,银行类不良贷款处于可控范围内,银行资产质量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但是仍需要防范不良贷款反弹。银行类不良资产供给存在结构性特点,突出表现为中小银行不良资产供给持续增加。中小银行自身资产规模较小,且客户群体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较弱,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中小银行面临着较大的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其处置不良资产的需求更为迫切。

此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也在逐步增加。

去年,虽然金融市场持续出清不良资产,但是从总体形势来看,今年的不良规模仍难言下降,尤其是信托、租赁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需求继续释放。从企业角度看,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少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流动性承压,亏损企业数量与应收账款规模增加的趋势短期内难以得到扭转,因此导致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规模不断增加。

需要关注的是,个贷不良批量转让试点的平稳推进,拓宽了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畴,虽然与对公业务有显著的差异,各机构仍在探索个贷不良的处置模式,面临不少困难,但是这无疑也是机构新的业务蓝海。

以不良资产经营为主业的资产管理公司抓住市场机会,积极理性收持资产。尤其是当前市场不良资产包的价格仍在理性区间运行,甚至有所下降,为资产的收持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行业区域差异明显

近年来,产业转型压力较大的传统制造业的不良资产继续积累。房地产市场过去几年累积的问题比较多,一些问题房企风险出清加快。去年以来,我国出台各项措施,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资产管理公司遵循指引,积极介入房地产项目风险的化解,落地了一批项目。今年,资管公司将继续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作用,助力“保交楼”。过去几年,受到疫情冲击以及消费相对低迷等因素影响,批发和零售业风险化解需求也较为紧迫。此外,还需关注地方融资平台以及部分城投平台的再融资压力。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不良资产市场区域性差异一向明显,今年将延续这一态势。在经济活跃的地区,不良资产规模总量相对较大。此前,受到疫情影响,市场活跃度不高,但是随着疫情因素的减弱,今年这些区域不良资产出清速度或将加快。在传统产能积聚以及新旧动能转换较慢的地区,比如东北地区,不良资产规模持续上升,资产包质量有所下滑,业内人士预计该地区不良资产成交规模也将继续上升。

在“互联网+不良资产”模式下,网上销售不良资产也反映出区域的差异。相对来看,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网上推介活跃,中西部地区线上处置的活跃度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万亿元级别的市场规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场机构入场不良资产行业。目前,“5+2+N+银行系”的格局逐步巩固。5家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除了刚成立不久的银河资产之外,其他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多年来在不良资产领域深耕细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拥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具备较强实力的银河资产的加入,使得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已经从偏于数量规模的增长,逐步走上了合规发展道路。凭借与地方政府天然的血缘关系,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区域不良资产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融资渠道受限、专业人才欠缺等均是其发展的障碍。

“N”指的是外资机构,其对我国不良资产市场的投资意愿也在逐步提升,并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与国内的机构竞争优质客户资源,对国内机构的业务结构和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推动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此外,处于不良资产处置产业链条下游的非持牌机构,也力图利用自身优势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专注于市场化债转股业务领域,因而对于其他机构而言,其主要是开展错位竞争,客观上提升了市场的活跃度。

目前,不良资产市场继续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和区域差异。随着市场机构的不断增加,不良资产市场的竞争将会继续加剧。随着商业银行不断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以不良资产经营为主业的资产管理公司面临资产收购的黄金期。总体而言,当前市场供给增加,存在议价空间,不良资产包价格保持在理性运行区间,价格有所下跌。

转载自专注不良资产,综合整理

ogp测量仪测高度

光学测量公司

OGP影像测量仪

flexpoint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