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KOT雄霸360亿美元全球PDL1市场恒瑞信达百济靠啥竞争信达子公司
“
PD-(L)1
抑制剂市场正面临强劲的逆风。”
近日,IQVIA发布报告《In the Eye of the Storm: PD-(L)1 Inhibitors Weathering Turbulence》,对全球PD-(L)1市场现状以及前景进行了分析。
据IQVIA统计,2021年全球
PD-(L)
1抑制剂的市场规模为360亿美元,K药(Keytruda)、O药(Opdivo)和T药(Tecentriq)三款PD-(L)1占据了全球91%的市场,其中K药占据了54%,O药占据26%,Tecentriq占据11%,其他
PD-(L)1
抑制剂仅占9%。值得注意的是,2016-2021年,K药的复合增长率高达40%,Tecentriq的复合增长率高达74%。
庞大的市场规模造就了拥挤的市场,全球有超过5600项临床试验在研究PD-(L)1抑制剂,未来的免疫治疗景观是走向压倒性的复杂性和机会碎片化,这令监管者感到震惊。与此同时,EQRx等低成本快速追随者和中国创新者正寻求通过激烈的价格竞争来在市场中分一杯羹。
但随着PD-(L)1市场的成熟,预计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放缓至15%,IQVIA预测到2025年全球销售额将达到580亿美元。然而,未来随着适应证的不断扩张,K药和T药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
来源:IQVIA报告
这也为其他PD-(L)1的增长带来挑战,K药、O药和T药将成为适应证的标准疗法,新适应证的获批将必须与标准疗法做头对头试验,这就意味着必须有所突破。但在当前MNC强大的研发推动下,后来者已经很难撼动既有的产品格局。毕竟光K药、O药、T药三款药的联合疗法临床试验数量几乎已经相当于其他所有PD-(L)1的总和。
来源:IQVIA报告
回看国内,包括PD-1四小龙信达、君实、恒瑞、百济在内,一共有9款国产PD-(L)1获批上市,但迄今还没有1款国产PD-(L)1进入美国市场。
国产PD-(L)1距离K药还有多远?面对拥挤的竞争赛道以及K药庞大的适应证帝国,国产PD-(L)1还有机会吗?
01 差距有多大?
差距有多大?市场规模是最直观的证据。
如上文所述,2021年全球PD-(L)1抑制剂的市场规模为360亿美元,K药、O药和Tecentriq三款PD-(L)1占据了全球91%的市场,其中K药占据了54%,O药占据26%,Tecentriq占据11%。
而IQVIA统计在内三款国产PD-1——信达的信迪利单抗、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以及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这三者分别占据了2021年全球PD-(L)1抑制剂的市场的0.45%、0.18%和0.09%。显而易见,差距高达百倍。
那后续
PD-(L)1
就完全没有机会了吗?
并非如此。IQVIA认为,组合方法的兴起塑造了未来的治疗格局,PD-(L)1未来的真正价值在于将作为联合疗法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单药疗法本身的商业潜力。而针对目前PD-(L)1疗法未达到最佳疗效和安全性的患者群体中未满足的需求也是未来的选择。
本土药企已经在联合疗法上进行了多种尝试,甚至有的药企还将其作为双抗的一部分来开发。
根据恒瑞医药2022年半年报披露的信息,目前卡瑞利珠单抗在国内已经获批了8个适应证,治疗领域涉及淋巴瘤、肝细胞癌、食管鳞癌、鼻咽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此外,卡瑞利珠单抗还有16项新适应证在研发中,其中仅有一项复发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适应证是作为单药在研发,其余15项新适应证全都是联合疗法的开发,联合用药涉及化疗、阿帕替尼、法米替尼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卡瑞利珠单抗,恒瑞在研管线中还有一款PD-L1阿得贝利单抗以及一款PD-L1/TGF-β双抗SHR-1701在开发。
其中阿得贝利单抗有6项适应证在研,全部为联合疗法,联合卡铂+依托泊苷用于治疗一线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适应证上市申请已经获受理,联合化疗用于一线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和可切除的Ⅱ期或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治疗两个适应证进行到了III期临床。
PD-L1/TGF-β双抗SHR-1701有12项适应证在研,其中晚期结直肠癌、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可切除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围手术期治疗以及EGFR 突变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等4项适应证进行到了临床III期。
来源:恒瑞2022年半年报
根据信达生物官网,信迪利单抗目前已经有6项适应证在国内获批并且有四项已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中于2022年上半年,信迪利单抗注射液新获批两项适应证,包括一线胃癌及一线食管鳞癌。信迪利单抗注射液是首个获批用于五大癌种(即1L非鳞状NSCLC、1L鳞状NSCLC、1L HCC, 1L GC及1L ESCC)一线免疫治疗的PD-1抑制剂。
此外,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及化疗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失败的EGFR突变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上市申请已获NMPA受理审评,预期于2022年年底将收到监管决定。
截至目前,信达有超过二十多个临床研究(其中10多项是注册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其中,二线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联合雷莫芦单抗一线胃癌、联合ICE二线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等6项适应证正在进行临床III期。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半年报披露,信达生物还有3款涉及PD-(L)1靶点的双抗在研,分别为CD47/PD-L1双抗IBI-322、LAG-3/PD-L1双抗IBI-323以及PD1/IL2双抗IBI-363,三款双抗全部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信达预计2022年下半年开展IBI-322和IBI-323的临床1B研究,并将IBI-363推进到临床研究。
来源:信达生物2022年半年报
百济神州2022半年报披露,上半年替雷利珠单抗销售额为1.93亿美元(约13.2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4.8%。
根据百济神州公告,截至8月23日,替雷利珠单抗共有9项适应证在国内获批,包括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瘤、尿路上皮癌、肝细胞癌、鼻咽癌等多个癌肿。此外,联合化疗用于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和联合化疗,用于一线治疗肿瘤表达PD-L1的晚期或转移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G/GEJ)腺癌患者的sBLA两个新适应证上市申请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
百济神州并未在其半年报中披露替雷利珠单抗具体的研发进展,但根据E药经理人此前统计,CLINICALTRIALS.GOV数据显示,关于替雷利珠单抗(BGB-A317)的临床试验有76项。
百济神州的PD-1最值得注意的在于其全球多中心临床的数量,几乎每条临床在研管线都是全球多中心。
此外,在百济神州披露的2021年年报中显示,其也有一款PD-L1单抗BGB-A333和一款PD-1+IL21双抗AMG-256在研。百济神州曾在2020年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线上年会披露过BGB-A333作为单药以及联合替雷利珠单抗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初步安全性与有效性数据,目前进展到了临床II期研究。后者AMG-256作为百济神州从安进授权引进的项目之一,目前仍在临床Ib研究,百济神州未曾披露过更多相关进展。
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是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PD-1,但与其他几个几乎同期进入医保的国产PD-1不同的是,君实采取的是从小适应证扩围的方式,最先获批的是黑色素瘤,这也导致了特瑞普利单抗在2021年在仅有小适应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适用人群较大的适应证尚未获批上市的情况下,2021 年销量虽然有所提升,但未能实现“以价换量”,导致销售收入出现负增长。
根据君实生物7月7日最新公告,特瑞普利单抗有5项适应证已于中国获批,包括黑色素瘤、鼻咽癌、尿路上皮癌、食管鳞癌、非小细胞肺癌等。
特瑞普利单抗已在中国、美国、东南亚和欧洲等地累计开展了覆盖超过15个适应证的30多项临床研究。
来源:君实生物2021年年报
同样,根据君实生物2021年年报披露,君实生物的管线中也布局了PD-L1和PD-(L)1相关双抗,分别为PD-1/TGF-β双抗JS201、PD-1单抗JS001sc、PD-L1单抗JS003、PD-L1/未披露双抗JS211以及IL-2/PD-1双抗JS206,其中JS201进展较快,已完成首例临床患者给药,JS001sc也获批了临床试验。
来源:君实生物2021年年报
对于上述四家已经进入医保的PD-1企业而言,未来的竞争是适应证的扩张与出海,而对于康方、誉衡、基石、复宏汉霖等后来者而言,或许当下是要先面临2022医保谈判的考验。
康方生物的派安普利单抗已经于2021年8月开展商业化,2022上半年销售额为2.79亿元,派安普利单抗的鼻咽癌、非小细胞肺癌、肝细胞癌适应证也已经进入到临床III期或NDA阶段。上半年,基石药业舒格利单抗的获批上市,成为国内唯一获准用于III期和IV期NSCLC的抗PD-1/PD-L1单克隆抗体。
斯鲁利单抗于2022年3月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经过标准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实体瘤。
但这几家后来者也在开发PD-(L)1相关双抗,例如康方的PD-1/VEGF双抗AK112和PD-1/CTLA-4双抗AK104,二者都已经进入了临床III期的研发。
02 谁将实现首个出海?
随着国产PD-(L)1打破原有4家竞争的格局,PD-(L)1在国内的竞争愈发激烈,出海成为各家企业的必要策略,而各家也有不同策略选择。
首先是已经进入医保的4家PD-1都已经进入到了关键的审评审批阶段。
2022年3月,信达生物的PD-1出海遭到了FDA的“拒绝”。FDA在回复函中表示,需要在获批前补充额外临床试验,证明信迪利单抗在美国人群和美国医疗实践中的适用性,以及建议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与一线转移性NSCLC的标准疗法进行以总生存期为终点、多区域的非劣效性临床试验。
但这并非预示信达在PD-1领域折戟,除了继续与礼来合作将信迪利单抗推向美国市场外,根据信达的半年报,上述的PD-L1/CD47双抗IBI-322也正在美国推进临床。
与信达和礼来合作的方式不同的是,恒瑞似乎选择了公司的方式将PD-1出海到美国。
美东时间5月18日,恒瑞旗下一家新的全资子公司Luzsana BiotechnologyTM(以下简称Luzsana)正式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亮相。在Luzsana最初选择了11个高潜力项目中,卡瑞利珠单抗就位列其中。根据当时的报道,Luzsana计划与FDA讨论PD-1单抗卡瑞利珠与VEGFR-2抑制剂阿帕替尼联用潜在的申请。一旦获得批准,卡瑞利珠可能成为第二款进入肝癌一线治疗的PD-1。
在恒瑞的半年报中也披露,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癌国际多中心III期研究已在中国递交上市申请,项目团队已经启动美国 FDA BLA/NDA递交前的准备工作。
从进展上来看,四家公司似乎在争当PD-1出海No.1,但似乎都在监管层面遇到了阻碍。
根据百济神州半年报披露,因旅行相关限制无法完成现场核查工作,FDA延长了替雷利珠单抗针对不可切除或转移性ESCC患者的二线(2L)治疗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BLA)的审批时间。目前该项BLA仍在审批中,尚未提供更新的预期批准日期。
同样在7月,君实生物也发布公告称,FDA受理了君实生物重新提交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吉西他滨/顺铂作为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一线治疗和单药用于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含铂治疗后的二线及以上治疗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FDA 已将处方药用户付费法案(PDUFA)的目标审评日期定为 2022 年 12 月 23 日。FDA 早前表示,由于其需要在中国进行现场核查,重新提交BLA的审评时限将为六个月。如获批准,公司的合作伙伴 Coherus计划于2023年第一季度在美国推出特瑞普利单抗,特瑞普利单抗也将成为美国首个且唯一用于鼻咽癌治疗的肿瘤免疫药物。
基石药业则选择将舒格利单抗海外商业化权利交给EQRx。但不得不提的是,EQRx是一家致力于开发低价同质药物的公司,舒格利单抗就被其作为估值时的核心产品。
据悉,舒格利单抗单药治疗成人复发或难治性结外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R/RENKTL)曾获得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舒格利单抗用于治疗T细胞淋巴瘤也获得了孤儿药资格。